《鄱阳湖典型区域水生态文明提升机制研究》:
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要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列为基本原则。2014年,国务院批准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排头兵和示范区。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作为基本战略定位。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产业协调发展和共建生态文明列入重点任务。可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四、九江工业发展现状在鄱阳湖区域具有典型意义从九江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显示有四个特征:(1)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数量激增。全市各县市区均有一个以上的工业园区,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63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按照2017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万亿的目标,招商引资的企业数目毫无疑义会有更大幅度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不顾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争上项目、布局散乱的现象时有发生。(2)招商企业重化特征很明显。由于九江的大水量优势,落户九江的企业具有明显的重化特性。九江正在全力加快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四大干亿产业”的建设。(3)产业、企业关联小。由于园区多且分布在全市各县区,位置分散,虽然工业项目绝大多数也都在园区,但由于招商无序竞争,企业之间很少关联,难以依照产业链条来引导企业入园、进而打造企业集群,既不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