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6179
  • 作      者:
    邓永芳,赖章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邓永芳(1973-),男,湖南涟源人,哲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理论、生态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等。出版有((哲学视阂中的文化现代性》(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
  
  赖章盛(1955-),男,江西于都人,江西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环境哲学。出版有《我的外公陆定一》、《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家族档案》、《红色无际》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治和生态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法治与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型也就自然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环境资源法学文库: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型》首先以“生态文明”作为研究的整体视域,阐明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对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揭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论述环境法治的多元化的伦理支撑。最后重点关注生态价值观的构建和“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概而言之,《环境资源法学文库: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型》以“生态文明”作为研究的整体视域,特别突出法哲学的研究角度,重点关注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体现了独特的研究视域和学术关切。

展开
精彩书摘
  《环境资源法学文库: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型》:
  三生态文化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人类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自然界支持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生态化转型,是对工业文明社会文化的理性反思,也是对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生态因子的挖掘。因而,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要坚持继承性原则,对于那些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文化遗产,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继承;要体现科学性原则,要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充分揭示和宣扬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然性,促进生态理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要发扬群众性原则,在生态文化的创新建设过程中,要让内容贴近实际、形式贴近生活、载体紧跟时代,使其始终充满蓬勃朝气与创造活力,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文化样式,是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摆脱“异化”的价值主导。因此,有学者根据建构基础,将生态文化划分为两大类:“自然生态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简而言之,理解生态文化,就是要从社会实践的视角来认识“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强调“人类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所有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不能反自然。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显然,生态文化形态不仅在理念上蕴藏着更高的德行要求,在结构组成上也有着更高层次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精神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强调以“尊重自然”为原则,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文化。在世界观上,要摒弃人驾驭和主宰自然世界的思想,树立“以生态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类对大自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意识;在价值观上,要将个体价值的实现,融入维护大自然整体价值的行为中,强调要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在道德观上,要树立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原则,让每个人都把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和关心其他物种视作己任,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与自觉践行。
  在制度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建设要创新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运行体制,使生态学原理成为指导制度建设的公共常识,让生态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公共信念。要按照平等自由的理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改变传统社会文化中漠视自然价值的错误观念,建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体;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建立自发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使制度建设挣脱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的束缚,从而让社会文化摆脱“资本逻辑”的制约,走向自觉、自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环境法治与伦理生态化转型的背景
第一节 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转型的必然性
一 转型的现实依据
二 转型的科学基础
三 转型的思想资源
第二节 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的全面转型
一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二 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三 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转型

第二章 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 生态经济形态
一 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 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三 生态经济形态的主要内涵与运行机制
第二节 生态政治形态
一 生态文明社会的制度保障
二 生态政治形态的基本框架和构建要求
三 生态政治形态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 生态文化形态
一 生态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 生态文化形态的价值取向
三 生态文化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节 生态主体形态
一 生态文明社会的主体变革
二 生态主体形态的基本内涵
三 生态危机下的生态主体形态的建设

第三章 环境法治与环境伦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二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变化
三 法律与道德出现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环境伦理推动环境法治的历史进程
一 环境伦理催生环境立法
二 环境伦理改变环境立法的目的
三 环境伦理促使法哲学思想变化
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治的相互作用
一 环境伦理为环境法治提供价值灵魂
二 环境法治为环境伦理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 环境法律与环境道德出现融合的趋势

第四章 环境法治的生态化转向
第一节 生态文明对环境法治的新要求
一 环境法治对于生态文明的意义
二 生态文明对环境法治的新要求
第二节 生态文明与法律的生态化
一 生态化与法律生态化
二 关于法律生态化的论争
第三节 环境法治的生态化转向
一 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突破
二 环境法立法目的的生态化转向
三 环境法保护目标的生态化转向

第五章 环境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
第一节 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式革命
二 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理念
三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环境伦理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
一 环境法治愈加倚重价值观的变革
二 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
三 从“内在价值”转向“价值同根”
第三节 两种主义从对立到统一的转向
一 当今学界对两种主义的调和
二 消融“人的中心”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第六章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
第一节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原则
一 生态性原则
二 批判继承性原则
三 先进性原则
第二节 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体系
一 生态发展观
二 生态科学观
三 生态和谐观
四 生态公正观
五 生态自由观
第三节 生态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 生态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条件
二 生态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基础
三 生态价值观培育的运行机制

第七章 中国环境法治进程与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的构建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治进程及伦理缺失
一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历史进程
二 环境法治的伦理要求
三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缺失
第二节 “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的构建
一 当代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二 “文化自觉”及其对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的启示
三 “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的构建
第三节 以环境伦理的生态化推进中国环境法治建设
一 以环境伦理的生态化推进中国环境立法建设
二 以环境伦理的生态化推进中国环境执法建设
三 以环境伦理的生态化推进中国环境守法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