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03987
  • 作      者:
    黄震,吕田,李新令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与环境类专业教学与科研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研发和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针对机动车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系统论述了机动车颗粒物污染特征,欧美和中国机动车排放法规与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测试与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稀释过程对机动车排气颗粒物的影响,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成分与粒径分布特征,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排放形貌、内部结构及其氧化性,机动车颗粒物道路排放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高速公路环境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来源解析,揭示了机动车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
  
  6)稀释排气取样探头和稀释排气取样管
  法规要求,稀释排气取样探头逆气流安装于稀释空气和排气混合均匀的地方,即在距离排气进入稀释通道10倍管径的地方,其内径最小为12mm,排气取样管不需要加热,其长度不超过1020mm。取样探头内径为16mm。
  7)二级稀释通道
  由于经初级通道稀释后的混合气的温度和浓度仍较高,不能满足颗粒测试设备的浓度和温度量程,因此需要将初级通道中的部分混合气引入二级通道内进一步进行稀释。将部分一级通道内的混合气和经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同时引入二级通道内。二级通道内径为72 mm,全长为1.6 m,从排气引入管混合口处到颗粒取样探头间距离为1m,二级通道同样采用40mm内径的节流孔板引气。为保证气体在通道内快速均匀混合,需要增大通道内的湍流度,因此在距离排气引入管混合口平面上游400mm处安装一均匀分布4 mm小孔的不锈钢板来增大管内的湍流度。
  控制构件有如下6种。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1.2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污染三阶段变化特征
1.2.1 机动车颗粒物“源排放”特征
1.2.2 机动车颗粒物从“排气管”到“道路”阶段的污染特征
1.2.3 机动车颗粒物从“道路”到“环境”阶段的污染特征
1.3 欧美和中国的机动车排放法规
1.3.1 轻型车排放法规
1.3.2 重型车排放法规
参考文献

第2章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2.1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采样方法及系统
2.1.1 通道型稀释取样系统设计
2.1.2 喷射型稀释系统
2.2 机动车排气颗粒物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2.2.1 排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分析
2.2.2 排气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分析
2.2.3 排气颗粒物的热重分析
2.2.4 排气颗粒物的挥发性分析
2.2.5 排气颗粒物的形貌结构分析
2.2.6 排气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稀释过程对机动车排气挥发性纳米颗粒物的影响
3.1 稀释通道内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理论
3.1.1 成核作用
3.1.2 凝并作用
3.1.3 凝结和挥发作用
3.1.4 沉降作用
3.2 稀释通道内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模拟
3.2.1 参数设定
3.2.2 成核作用
3.2.3 凝并作用
3.2.4 凝结和挥发作用
3.2.5 沉降作用
3.3 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测试
3.3.1 初级通道混合气温度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2 初级通道混合气湿度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3 混合气在初级通道内停留时间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4 初级通道稀释比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第4章 压燃式发动机排放颗粒物主要成分
第5章 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形貌结构及其氧化特性
第6章 机动车颗粒物道路排放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7章 高速公路环境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来源解析
附录部分彩图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