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与实践》:
1.3.2.4 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
制定《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标准,出台稳态工况法检测收费标准;全面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建设、环保标志核发等工作。江苏省13个省辖市实现机动车环保检测场站全覆盖,成立环保检验机构80家,建成简易工况法检测线205条,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515万多张。南京市建成了先进的机动车排气检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对所有检测场站实行在线监控,实时统计分析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系统管理环保检验标志发放。南京、常州等城市实施区域限行管理,禁止“黄标车”、无标车进入限行区域,加快淘汰“黄标车”,削减机动车排气污染负荷。
1.3.2.5 积极开展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加强世博空气质量联网监测。根据环保部《关于开展世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联动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40号)要求,南京、苏州等城市开展空气联网监测,投入监测仪器近160台套和26个空气自动站,向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共享平台传输监测参数及数据累计达3.3万余条。江苏省牵头完成长三角区域9个城市共计30个站现场质控检查、监测质量比对和样品比对工作。江苏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小组,探索开展上海、南京、杭州等9城市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初步形成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加大空气质量保障应急响应力度。为保障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突击检查了高架源脱硫、除尘设施运行、施工工地及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等情况。
1.3.2.6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万kW、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350万t,分别完成“十一五”时期淘汰目标的240%和170%。累计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1162万t、铁合金产能2万t、焦化产能447.8万t、玻璃14.5万重量箱、造纸50.3万t、酒精13.9万t、制革94万标张、印染4.6亿m、化纤26.5万t。连续5年开展化工污染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5159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总数的44.5%。累计关停小锅炉1500台,年节约标煤约120万t。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发展核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两台机组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沿海地区风电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近400万kW。三是实施了节能调度发电,降低煤炭消耗量。“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节能调度电量1025亿kW时,节约标煤约410万t,减排二氧化碳1045万t。四是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强碳汇。突出抓好沿海、沿江、沿湖、沿河生态防护林和村镇绿化建设,积极推进园林城市、绿色家园、绿色单位、绿色道路等建设活动。“十一五”期间,累计植树造林90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增加了碳汇和增强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3.2.7 深化噪声污染控制
实施《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执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深化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①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加大对敏感区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关停、搬迁和治理了一批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行为。②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在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架路、高速公路、铁路等道路两边配套建设隔声屏障,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⑧加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排放行为,实施施工噪声排放申报、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和城市夜间施工审批制度。④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取缔了一批扰民的露天或马路市场;加强中高考等国家考试期间绿色护考工作,为考生创造了良好的考试环境。“十一五”期间,全省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已创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部分创建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声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3.3 《规划》大气环境领域编制与实施的经验与问题
1.3.3.1 取得的经验
一是多管齐下促进二氧化硫总量减排。脱硫补贴政策覆盖所有燃煤电厂,率先出台了热电企业脱硫补贴电价政策。建成全省燃煤热电机组在线监控平台,率先实施所有燃煤机组省级光纤专线联网。完善脱硫电价考核机制,对135MW以上机组进行飞行检查,提高脱硫设施的运行率。二是开展多因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展施工工地扬尘收费试点,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识,推进电厂脱硝试点,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三是发挥区域联动效应。以世博会召开为契机,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小组,探索开展上海、南京、杭州等9城市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初步形成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1.3.3.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灰霾、酸雨等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治理难度大。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造成的复合污染影响日益突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大气环境科研支撑能力比较薄弱,监测能力亟待提高。灰霾、臭氧等区域性污染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用于灰霾监测、科研的空气监测超级站偏少,对大气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