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润滑系统设计理论及混合润滑机理研究》:
工艺冷却和润滑是冷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带钢冷轧过程的关键技术,在轧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冷轧润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而对于冷轧润滑系统设计和轧制油的使用基本上是按照国外公司提出的要求来进行的,没有掌握其核心内容,缺乏理论依据。要想真正掌握该技术,实现自主集成和自主创新,必须对现有冷轧润滑系统设计和乳化液使用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找出每个设计和使用环节的理论根据,只有这样才能赶超国外的先进水平。鉴于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开展了冷轧润滑系统设计和润滑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给出冷轧润滑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为新一代冷轧机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发了冷轧带钢温度和轧辊温度场计算软件,据此给出了轧辊初始温度、乳化液温度、冷却强度、轧制速度以及道次变形量等对轧辊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所开发的软件进行实验验证表明,带钢和轧辊温度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计算精度在±8%以内。
第二、开发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轧件与轧辊、乳化液与轧辊、辊间接触等的传热系数模型,模型用于带钢和轧辊温度场的计算,提高了温度的计算精度,同时开发了冷连轧过程的油膜厚度数学模型,通过对变形区内油膜厚度与摩擦系数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建立了新的考虑轧制速度、润滑油性能、乳化液流量等因素在内的摩擦系数模型,为轧制变形区内带钢温度的精确计算奠定了基础。
第三、利用所开发的轧辊温度场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建立了准确的轧辊热变形计算模型,根据能量守恒的原则,计算用于轧辊热平衡所需要的乳化液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连轧机组中每个机架轧辊冷却流量及轧辊冷却分配模式,为喷射梁设计及喷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对乳化液的喷射距离、喷射角度、喷射压力、水流密度、乳化液温度等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乳化液的热交换能力计算模型,为冷轧带钢和轧辊温度的计算提供了条件,为每个机架喷射梁的设计与流量的精确控制奠定了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