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工业化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业化
第二节 前苏联的工业化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早期探索
第四节 战后日本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化
第二章 工业化战略的理论Ⅰ――产业发展论
第一节 后进国家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工业化
第四节 生产力理论和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第三章 工业化战略的理论Ⅱ――区域发展论
第一节 区位论
第二节 地域分工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第三节 增长极理论和增长极战略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规律
第五节 点―轴系统理论
第六节 中心―外围论
第七节 循环和累积性因果关系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第二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的地域展开
第三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的评价
第四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转换的原因
第五章 体制过渡期中国工业化战略的转换
第一节 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体制过渡期工业化战略的转换
第三节 体制过渡期工业化战略的地域展开
第四节 体制过渡期中国工业化战略的评价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新工业化战略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工业化的实绩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第三节 复线型成长模式和韩国工业化成功的经验
第四节 中国的新工业化战略
第五节 新工业化战略与产业政策
第六节 新工业化战略与对外贸易
第七章 中国的新工业化战略与西部大开发
第一节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范围和条件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层次的战略构想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西部开发重点区域的范围界定
第二节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
第三节 长江上游经济带
第四节 南贵昆经济区
第五节 二带一区的比较
第九章 西部大开发需要创新思维
第一节 设立“西部开发特别振兴市”的构想
第二节 实行新时期“民拥军”计划,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第三节 在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 西部开发应在特定范围采取“超特区”模式试点
第五节 中央商务区(CBD)和旅游商务区(TBD)
第六节 关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十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德国
第四节 法国
第五节 巴西
第六节 加拿大
第十一章 交通通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
第一节 修建黔江―张家界铁路连接线
第二节 “911”事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三节 西北周边安全形势及中蒙西部能矿资源运输大通道调研
第四节 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我国陆路新国际通道
第五节 要像爱护婴儿一样呵护中国高铁
第六节 湖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献计献策座谈会发言
第七节 在黔张常铁路可行性研究审查会上的讲话
第八节 2010 年博士服务团省情考察报告
第九节 招商引资是落后地区实现超越式发展的秘诀
第十二章 工业化战略的理论Ⅲ――地缘战略理论的传承
第一节 地理学与地缘政治
第二节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马汉的海权论
第三节 麦金德的陆权论和著名的三句名言
第四节 杜黑的空权思想与美国的空海一体战
第五节 斯皮克曼的地缘战略理论
第六节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理论
第七节 美国对欧亚大陆的进击和遏制中国的包围圈
第八节 康德“永久和平论”与中国“丝绸之路”的和平共赢
第十三章 沿边经济特区思路的形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建议在我国图们江地区设立大珲春经济特区
第二节 WTO 规定与西部大开发需要创办新特殊经济区
第三节 设立金厦自由港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第四节 创办西部边境经济特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第五节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先创办沿边
经济特区和先进制造业特区
第六节 实施12 年制义务教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七节 中俄抱团取暖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形成
第八节 中国应联合相关国家推动实施泰国“克拉运河计划”
第十四章 我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现有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或设想及其评价
第二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构想:南水西调构想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构想:南水西调工程资金筹措
第四节 构建“七横五纵”江河连通格局
第五节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北京新发展
第六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在行动
第七节 筹办“丝路淘金”电商平台的战略构想
第八节 循环经济及新能源发展
后记
主要参考书及资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