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丛·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
到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爆发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由此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和环境保护运动。公众的强烈要求迫使政府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从而进入了环境治理阶段,目前,这些国家的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相比之下,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只经历10年时间,由1995年的人均976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902美元。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么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却是高度压缩的。由此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都特别尖锐。
20.1.1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浙江省是在“地域小省”、“资源小省”的前提下搞现代化建设的。由此决定了浙江省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进而决定了浙江省可以排放的废弃物是有限的。而实际上浙江省的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峻。1981——2003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则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反映在环境质量上便是:局部领域有所遏制,总体状况仍在恶化。
通过描绘浙江省1981——2003年根据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所描绘出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见,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看,还是人均生产总值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看,均表现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也就是说,处于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从曲线的轨迹还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环境污染不是按照递减的速度上升,而是按照递增的速度上升!可见,浙江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20.1.2经济总量扩张与资源有限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
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出的“倒U型”曲线,即在工业化初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工业化中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达到顶峰;而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社会)后,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又逐步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属于由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自然资源的供给却是相对不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