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基础较为坚实。本书以企业内生创新要素与外部环境空间密切相关理论观点,以作者前期对企业创新环境要素的空间结构、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源、企业竞争优势受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大量严谨的论证,借助管理学、熵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理论,深化了对企业创新规律的认识。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源于内外部创新要素的链式交互;异质性的创新价值链在企业生产与资源配置环节,通过各创新资源要素链与企业外部的创新要素市场和环境相联系,并将企业内部创新知识和信息外化,通过扩散效应影响时空;动态变化的时空与创新资源环境要素通过各种创新资源要素链内化为企业创新资源要素使用价值变量,在企业内部产生聚集和整合效应,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创新;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类似系统动力学规律的物质、能量交换,环境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的结构都是动态反馈的结构;内生创新要素与市场体系的结合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必须途径,与政策体系的结合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与社会创新服务体系的结合是企业创新重要手段,与文化环境的结合是企业创新成功的保障。
(2)评价对象较为专注。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不同类型企业在相同的时空环境中,其创新投入、产出、模式等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相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同样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异质性。这些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处理这些异质性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两条途径:其一,专注于某一类型企业,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本书中所设计的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二,构建一个能够将这些创新异质性量化分离出来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这是需要后续研究的问题。本书以资源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模糊的一般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化、深化和合理化。
(3)指标体系较为系统。在前文理论基础上,我们以企业创新源泉为视角,将企业创新分为企业内生性创新和企业创新三维空间两个方面,并研究了企业创新体系“二元结构”:企业内生性创新在企业创新三维空间中完成;企业内生性创新成果外溢之后将导致企业创新三维空间的变化和改进;企业三维空间对企业内生性创新具有约束与条件功效;企业内生性创新与企业创新三维空间通过知识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实现交互;企业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创新要素,我们将其归纳为五类,共16个要素层,90个观测要素。
(4)指标选择较为科学。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及评价要求的全面性,常常导致指标体系的不完整、不精确,这是传统指标体系构建流程所极力回避的问题。如果把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完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看成一个集合,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完备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子集,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完备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充分非必要条件。鉴于此,本书应用粗糙集理论约简重构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粗糙集不同于概率论、模糊集等其他传统数学分析工具,在定量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的数据时很有优势,表达方式非常客观,通过上、下近似的概念来描述和表达系统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概率论和模糊集在处理数据时都需要先验知识,而粗糙集对数据的分析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完全基于数据本身,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粗糙集可以发现指标问完全或部分的依赖关系,在不影响分类结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冗余信息,将多重共线性较大、数据可得性较差等指标合并、删除、重组,解决指标体系不确定性问题。
(5)指标权重较为合理。我们采用客观赋权法,即在不同指标层上,根据指标及原始数据的特点,采取熵值法、逆向指标集结法测算指标权重,并构建模型,采用多元回归法对指标体系权重进行验证,提升了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科学性。
(6)评价标准较为严谨。我们大胆设计了一种方法,以资源型企业现实具有的创新指标极值(极大值与极小值)为参照标杆,写出各指标的值域,并以四分法划分等级,形成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既科学,又可行,可满足资源型企业之间,以及企业本身进行创新能力横向、纵向和静态、动态相互比对的要求。把选取的资源型企业样本在某些指标上能够达到的最高得分指标进行集合模拟,形成理想中的最好标杆企业。最低得分指标进行集合模拟,形成理想中的最差标杆企业。由最优模拟标杆企业确定企业创新能力的上限值;最差模拟标杆企业确定企业创新能力的下限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