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总报告
第一章 导 论
一、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间段、长江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人均土地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跨江濒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其中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727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338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1780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湖、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江苏省地势平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界限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东临黄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海洋对江苏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全省年降水量为715~1280mm,其中江淮中部到洪泽湖以北地区降水量少于1000mm,以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分布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
全省耕地面积689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7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江苏省本地水资源量32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径流占95%以上。省内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地区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
江苏现有13个设区市,下辖100个县(市、区),其中21个县、23个县级市、56个市辖区;876个乡镇(其中乡79个、镇797个)、389个街道办事处。201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939.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51 万人,增长0.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3‰,下降0.02个千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3997.09万人,女性人口为3942.40万人;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1.14万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1270.38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2.30万人。
2013年江苏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9 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 09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 42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 607.0元,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8.5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 656.5亿元,增长13.4%。进出口总额5508.4亿美元,增长0.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 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2013年江苏省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全省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十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76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 899.1亿元,同比增长15.23%。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2013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 596.95亿元,同比增长9.8%。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投入超过14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08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60.96万人。
2013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实现“十连增”。在政策激励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年粮食总产达684.6亿斤,比上年增10.1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菜篮子”产品生产稳中有增,蔬菜总产5100万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15.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3456亿元,持证农业劳动力占比12%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扎实推进国家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更具活力。201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 598元,比上年增长11.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7272元,增长12.3%;家庭经营收入4521元,增长8.1%;财产性收入646元,增长14.9%;转移性收入1159元,增长17.8%。农村改革有序推进,新型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种养业规模经营户3.4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1.1万家,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比例达67.5%,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7家。完成近2000个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6%。
2013年全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16%,超额完成3.9%的年度目标,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达65.2%。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新建污水收集主干管网3000公里,全省污水日处理总能力已突破1300万吨,太湖水质进一步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加大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力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继续改善。加快绿色江苏建设,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6.5万公顷。全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累计已达21家,国家生态市、县(市、区)累计已达35个,占全国总数的40%左右,生态示范创建继续位居全国前 列。
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省的从区域到城市、从小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从建设性规划到保护性规划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4个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9个项目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11个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42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获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奖项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6个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23个国家园林城市、6个国家园林县城、8个国家园林城镇,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实施,至2013年末,全省环境整治达标村庄数达12.48万个,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66.23 %,苏南五市和扬州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省超过2/3的自然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长效管理机制正逐步建立。
二、本报告的基本框架
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包括总报告、分报告和附录。总报告共分五章,分别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江苏农村生态安全发展,第三章江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第四章江苏农村生态文明监测体系建设,第五章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思路。
分报告共分四章,第六章为苏南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分析,第七章为苏中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分析,第八章为苏北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分析,第九章为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专题包括低碳循环农业园区模式评价、农业生态补偿、科技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附录包括2014年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政策文件和2014年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大事记。
三、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历程
江苏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不断取得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20世纪80年代,在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江苏省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路径。2000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2004年,批准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201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2012年,省委、省政府举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启动仪式,下达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五年任务书”,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成效明显。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苏南。
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江苏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委、省政府在《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指出江苏省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持续改善环境,提出“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3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
2014年1月,江苏省政府印发2014年第1号文件《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2017年各省辖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0%左右,提出严控灰霾的十大举措,简称“省十条”。
2014年1月25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4年5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突出主体功能区导向,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