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文化视域下的爱默生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96794
  • 作      者:
    龙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龙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入选2013年度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曾在A&HCI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篇;在CSSCI索引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它专业期刊或论文集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编著2部;译著2部;教材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专著从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总结爱默生的思想内涵,从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审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和美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实质,并站在宏观的文化功能视角探讨爱默生“世界大同”理想的文化意义以及普世价值的文化内涵对全球化时代文学和文化交往模式的现实启示。研究结论有助于化解多年来学界关于爱默生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地位等问题存在的各种分歧性观点,结论指明爱默生的思想实现了两个突破:由事实的认知转向价值的判断、由回顾式的联想转向前瞻式的展望的思维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前 言
本书采用伦理学、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重视角分别从作者、读者、文本和世界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爱默生的思想,旨在揭示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启示意义,研究结论有助于化解多年来学界关于爱默生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地位的各种分歧性观点。
人的存在问题是爱默生思想的出发点,“伦理化存在”被看作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并被确立为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爱默生把作者称为“价值预设性的作者”和“有意图的作者”,他们通过表现心灵的共性来提升人们的存在意识;他的传记创作提供了一种表述“伦理化存在”精神的文学范本。爱默生把读者称为“作者的作者”,赋予读者判断性的选择来规避绝对的价值预设,读者通过自主性和自律性的阅读方式增强理解人的自由本质、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爱默生把文本看成作者和读者的经验之和,创立了交互参照式的叙事模式来论证两者在“伦理化存在”上的思想共识。文本的伦理功能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的价值预设来实现伦理的公理化,促进普遍的道德思考并推动读者的伦理意识从“个人之善”走向“公共之善”。爱默生将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作品和世界放置在一个有机环动的模式中,他由对文学层面的个人伦理价值的关注转向对文化层面的普世价值的关注,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共性扩展为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对于普遍共性的思考。爱默生的思想实现了两个突破:由事实认知转向价值判断、由回顾式的联想转向前瞻式的展望。
本书先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追溯了爱默生思想形成的渊源,结合爱默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一条“经验—理性”的认知思维作为贯穿全书逻辑结构的线索,结合爱默生文学思想的发展渊薮将“伦理化存在”确立为本书的核心主题,然后从文学创作伦理准则、文学阅读伦理准则和文学文本伦理功能三个层面立体地把握爱默生的思想,并勾勒其思想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提炼出爱默生思想中普世价值的内涵,结论指出爱默生的思想具有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指明了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伦理的(作者)、人性的(读者)、社会的(文本),并从宏观视角阐释了世界文化中普世价值和“世界大同”构想的内涵和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爱默生思想形成的渊源
第三章 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准则与作者的“伦理化存在”
第四章 爱默生的文学阅读伦理准则与存在意识的读者建构
第五章 爱默生的文学文本伦理预设与文学的“公共之善”
第六章 爱默生的普世价值理念与文化启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爱默生作品中译本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