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综合风险防范.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5623
  • 作      者:
    徐伟[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 .
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包括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面积约11万km2.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上海统计年鉴2011.、 .江苏统计年鉴2011.和 .浙江统计年鉴2011长江三角洲以全国76%的人口在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17 6%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7 9%的财政收入.人均GDP达到6944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2倍.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这一地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据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灾害数据库信息统计.1949~2010年.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约1/6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登陆.近1/3对该区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1年与1999年太湖流域两次洪水灾害分别致使该区域直接经济损失达110亿元和141亿元.从相关的历史记录来看.该区域还受到连阴雨、风暴潮、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致灾因子的影响.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史培军.1991.1996).孕灾环境是致灾因子危险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因素.而承灾体会对灾情起到放大或缩小的作用.本章主要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孕灾环境.以及人口、社会经济和交通等社会承灾体特征.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11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部.地理位置为118°00′ ~122°30′E.27°12′ ~35°20′N.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和东海.西部与安徽、江西两省接壤.
112 行政区划
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如图1 ̄1和表1 ̄1所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包括1个直辖市和15个地级市、140个县 (县级市、区)在内的区域.总陆地面积约11万km2. 
.本章执笔人 :北京师范大学徐伟、史培军、明晓东、刘宝印、胡馥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杨桂山、万荣荣、郭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赵勇、赵婷婷.

图1 ̄1 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区
表1 ̄1 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划(2010年)
省 (直辖市 ) 地区 面积 /km2 县 (市、区) 
上海  — 6340 5 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 .奉贤区崇明县 
南京 6598 0 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 
无锡 4664 0 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市宜兴市 
常州 4375 0 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 
江苏 苏州 8848 0 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 
南通 8001 0 崇川区港闸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 
扬州 6638 0 广陵区邗江区维扬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 
镇江 3843 0 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泰州 6029 0 海陵区高港区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 
杭州 16596 0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 
宁波 9365 0 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象山县宁海县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 
嘉兴 3915 0 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 
浙江 湖州 5818 0 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 
绍兴 8256 0 越城区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舟山 1440 0 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 9411 0 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温岭市临海市 

   .南汇区于2009年并入浦东新区.在本书中仍作独立区域计算.数据来源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
12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其极易产生的环境背景.这涉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水文背景等诸多环境因素 (图1 ̄2).这些自然环境因素构成了区域灾害系统中的孕灾环境.其在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中既是承灾体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基础.又是致灾因子危险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它们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也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系统 (高庆华和孙哲庆.1991.仪垂祥和史培军.1995.周寅康.1995.聂高众等.1999.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1998.范宝俊.1998.葛全胜等.2008).

图1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卫星影像
121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是地震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构造体系控制活动构造的轮廓从而控制地震灾害的分布 (高庆华.1996).同时地震断裂带对震害的严重性也有较明显的影响.地震断层面的空间位置大体上控制了烈度分布 (聂高众等.2002.姚清林.2003).此外.地质构造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区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北部处于相对稳定的扬子准地台区.西南部为华南褶皱系.东南部为东南沿海褶皱系.地层以浅变质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新生代碎屑岩为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1998).地层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地震灾害.
122 地形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大陆地貌格局控制着大气要素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着相关灾害的宏观空间分布.海陆地貌布局决定着台风等沿海灾害的分布.中小尺度的地貌环境也对自然灾害的空间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如洪水灾害 1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葛全胜等.2008).另外地震、地质灾害也受地貌环境的控制.地震带多分布于地堑盆地、裂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 (张业成和张梁.1996.朱良峰等.2002.张春山等.2003.2006A.马寅生等.2004).
长江三角洲地区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 (图1 ̄3).以宁波 —绍兴 —杭州 —长兴一线为界.形成明显的两级阶梯.其中.南部以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约占整个长江三角洲面积的2 /5.多为平均海拔10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主要山脉有杭州和湖州西部的天目山、绍兴南部的会稽山、台州西南部的括苍山以及雁荡山余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区内最高处为浙皖交界处的天目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4m.丘陵一般是指海拔低于500m.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的起伏地形.主要位于几大山脉的边缘.其中西南部湖州、杭州一带的丘陵在天目山东缘.属于江南丘陵.东南部绍兴、宁波、台州等地的丘陵属于浙闽丘陵.如图1 ̄4所示.长江三角洲丘陵地区的地形坡度多为10° ~45°.且不乏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这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基础.
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以平原地貌为主.属于我国三大平原中海拔最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临海.北部与黄淮平原连为一体.西南部为东南丘陵.平原的北部地区是长江冲积平原.太湖周边平原为太湖流域湖积区.杭州湾沿岸为钱塘江冲积平原.平原区的平均海拔在20m以下.这是长江三角洲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形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间的海陆地貌布局.沿海地区易受到台风、风暴潮和洪水灾害的侵袭 (陈香.2007.苏高利等.2008). 
1本书中的洪水灾害包括水灾和涝灾.

图1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 1 1 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1 2 自然环境 3 1 3 社会经济 16 
第2章 自然灾害风险诊断 26 2 1 基于问卷调查的自然灾害风险诊断 26 2 2 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时空格局 30 2 3 主要自然灾害灾情 41 
第3章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49 3 1 国内外进展 49 3 2 资料与数据 56 3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57 3 4 风险评估 69 3 5 结论 125 
第4章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130 4 1 国内外进展 130 4 2 资料与数据 132 4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132 4 4 风险评估 136 4 5 结论 155 
第5章 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156 5 1 国内外进展 156 5 2 资料与数据 161 5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162 5 4 基于指标加权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165 5 5 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184 5 6 结论 206 
第6章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208 6 1 国内外进展 208 6 2 资料与数据 213 6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214 
ⅲ  
6 4 风险评估 216 6 5 结论 233 第7章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234 7 1 国内外进展 234 7 2 资料与数据 237 7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237 7 4 风险评估 238 7 5 结论 264 第8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265 8 1 国内外进展 265 8 2 资料与数据 268 8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270 8 4 风险评估 274 8 5 结论 283 参考文献  2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