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复”之美:威廉·斯潘诺斯的诗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06787
  • 作      者:
    郑宇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重复”之美:威廉·斯潘诺斯的诗学研究》多方位地评介了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威廉?斯潘诺斯的诗学思想。斯潘诺斯长期就职于纽约州立大学的宾哈姆分校,在20世纪70年代创办了颇具时代意义的国际理论期刊《边界2:后现代文学杂志》,并从1970年到1986年担任主编之职,为后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一个较高层次的展示平台,是继伊哈布?哈桑之后当代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者。斯潘诺斯的研究视野覆盖了当代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美国例外论、全球化进程等,是西方后现代学术领域内较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斯潘诺斯文论思想,主要的研究材料由三部分组成:斯潘诺斯本人的著作,国内外学者撰写的相关书评,讨论与引用过斯潘诺斯文艺理论的相关文章及书籍。笔者通过对国内图书馆和国外期刊数据库的广泛查询,已掌握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包括斯潘诺斯自己撰写和编辑的学术专著(共11部),《边界2》自创刊以来的所有已出版期刊,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笔者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对斯潘诺斯后现代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与概括,力求归纳出一条贯穿斯潘诺斯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纲领,从而突显出斯潘诺斯文艺理论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
  斯潘诺斯的著述丰富,绝大部分为英语原始文献,只有《教育的终结》有中文译本,而且研究斯潘诺斯的成果也以英文为主,这就给论文写作带来了很大的语言障碍。研究者必须仔细阅读、理解大量的英文材料,才能真正把握斯潘诺斯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此外,斯潘诺斯深悉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修辞学、政治学乃至神学,学科跨度大,这需要研究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尽量参照斯潘诺斯本人的角度来理解与欣赏其诗学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研究对象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准确把握斯潘诺斯诗学理论的价值意义。本书由七个部分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状况,资料准备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笔者在对斯潘诺斯理论做简要介绍的同时,勾勒出论文的基本轮廓与结构框架。在学术价值方面,着重指出斯潘诺斯的诗学理论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特点,不仅能促进当前文艺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从事语言学、翻译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学者亦有可贵的启示意义。
  第一章:学术生涯与主要著作。本章由两节组成,第一节主要介绍斯潘诺斯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笔者首先从研究对象在二战期间的亲身经历人手,表明充满死亡威胁的参战经历不仅磨砺了斯潘诺斯的体魄和精神,还为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做好了良好的铺垫。随后,又对斯潘诺斯在赫尔蒙山的两年执教生活进行了概略性介绍,旨在表现以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对斯潘诺斯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其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渐挣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严重束缚,转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最后,指出创办《边界2:后现代文学杂志》是斯潘诺斯学术生涯的亮点,并提供与之相关的基本情况,如创刊宗旨、社会背景、刊物风格,以及重大事变等。第二节则是对其主要著作的概略性简介。笔者力图通过这部分简介,使人们对斯潘诺斯曲折的生活经历与丰富的学术思想形成一个初步印象。
  第二章:斯潘诺斯的理论溯源。斯潘诺斯在建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哲学思想与批判精神。本章分别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和萨特的“自由学说”人手,阐述它们对斯潘诺斯构建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影响。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学术生涯与主要著作
一、相关学术背景
(一)赫尔蒙山经历
(二)创办《边界2》
二、主要著作简介
第二章 斯潘诺斯的理论溯源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一)“此在”与“去蔽”
(二)人,诗意地栖居
二、萨特的自由学说
(一)“非理性”转向
(二)偶然与不确定
(三)命名世界的倒塌
第三章 重复:斯潘诺斯的思想精髓
一、差异与重复
(一)重复与回忆
(二)艺术灵韵论
二、重复即行动
(一)前行性重复
(二)信仰之重复
三、重复乃创造
(一)永恒轮回说
(二)酒神精神
四、《荒原》之重复
(一)现象学投射
(二)“虚空”之旅
第四章 斯潘诺斯的诗学品格
一、空间化现象
(一)现代戏剧图景
(二)文学与空间化
(三)空间化之本质
二、 “机遇”美学尺度
(一)超越逻各斯中心
(二)消解理性模式
三、脱离监控视野
(一)全景敞视主义
(二)《小说的技巧》
四、突破阐释重围
(一)传统阐释理念
(二)“摧毁”阐释学
五、投射“艺术之能”
(一)悲剧的悖论性痛苦
(二)消极能力与投射诗
第五章 诗学研究中的文化反思
一、存在连续体
(一)消融话语的对抗
(二)构建隶属性网络
二、帝国之阴影
(一)无名的恐惧
(二)沉默的声音
三、越战之反思
(一)美国例外论
(二)民主的陷阱
第六章 “重复”教育学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终结
(一)现代教育弊端
(二)核心课程改革
二、走向“去中心化”教育
(一)破解师生垂直关系
(二)“对话型”教育模式
三、 对中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结语
一、温和的后现代主义者
二、“重复”思想之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