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防止偏差的措施<br> 6.2.4.1预防一致性动机的措施<br> 未避免答题者的一致性动机,本书在调查问卷的题项安排上,有意将问卷所涉及的几个变量在顺序上打乱,这样的安排使得受试者不能明确得知各题项所测量的变量并推测变量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受试者在问卷填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因果逻辑,不是依据客观的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去答题,影响调查数据的可靠性。<br> 6.2.4.2预防答题偏差的措施<br> 由于问卷量表各个题项上的得分都是建立在受试者的主观评价之上的,因此可能会导致问卷结果出现偏差。针对福乐(Fowler,1988)①提出的导致问卷受试者对题项作出非正确回答的四个可能的原因,尽管没有措施能够完全消除影响,本书还是逐一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偏差。<br> 第一,受试者不知道所提问问题答案的信息。<br>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因量表内容涉及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环境特征、环境凸显性的认知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环境响应和环境绩效问题,故填答问卷之对象,全部设定以中高层管理人员或环境事务部门的主管为对象,在调查问卷的前言部分对此做出明确的要求。<br> 第二,受试者不能回忆所提问问题答案的信息。<br>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的调查问卷所问题项基本不涉及企业过往的情况,大多为企业现阶段情况,因此不存在需要回忆或者寻找以前数据的问题,避免了受试者记忆模糊而无法作答的情况发生。<br> 第三,虽然知道这些问题答案的信息,但是受试者不愿回答这些问题。<br> 环境议题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Klassen,1995),而且本书部分问卷是在政府部门的联系下操作的,这可能会使一些敏感的企业可能因为政府部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数据失真。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在问卷中明确告知受试者,问卷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作为政府考评依据和不涉及商业用途,并作出声明:“本调查仅仅用于学术用途,并保证不泄露任何信息”,尽可能地减轻受试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顾虑。同时告知受试者如需要研究结论,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他们,以期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br> 结合笔者填答调查问卷的体验,本书认为,如果调查问题涉及题项过多,所需填答时间过长,受试者也有不愿意配合的倾向。故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上尽量做到在能保证较为全面地测试所要测试的变量的前提下,题项不能过于冗长。本书曾请5位企业界人士当面填写调查问卷,在不做任何提示并不存在工作干扰的情况下,笔者记录这五位填写问卷所花费的时间,这五位中最少仅用时6分钟,最多用时13分钟。<br> 第四,受试者不能理解所问的问题。<br> 针对第四种原因,笔者听取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对问卷的言辞进行修改,尽量排除题项难以理解或者意义含混不清及其他不合理的情况发生。<br> 企业界人士对问卷题项之语意的修改。问卷题项的内容应该为受试者对填答的问题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点,从而可以预防由于对概念、题意理解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偏差。问卷在最终定稿之前,邀请8位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对问卷题项作语意与内容修改。笔者先向他们说明这些题项是发展自国内外文献的论述,并请他们在以企业环境责任、环境管理的背景下,检视这些题项是否需做修改,特别是请他们对这些题项的语意是否太过学究气,有则修改成主管们较为熟识的词句,以增强测量工具的实用性。<br> 学界专家对问卷之内容、语意与题项的评鉴。为了确保问卷设计的严谨、精确与方便作答,笔者又邀请学界的4位专家来进行问卷的评鉴工作。历经近1个月时间的联系与讨论后,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问卷评鉴。包括对每一个题项的表达方式、陈述语气、措辞选择,也包括对问卷题项是否能较为准备地测量研究变量,提出自己的批评和建议。问卷经评鉴后,经过不断地润饰与调整、修改,题项数量、内容、顺序与题项之文法结构、用词遣字均趋合理。<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