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存没有“灵丹妙药”
华为为什么能活下去
多年来的含辛茹苦,只有我们自己与亲人才真正知道。一声辛苦了,会使人泪如雨下,只有华为人才真正地理解它的内涵。活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对著名跨国公司的能量与水平还没有真正的认识。现在国家还有海关保护,一旦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中国还会剩下几个产业?为了能生存下来,我们的研究与试验人员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拼命地追赶世界潮流,我们有名的“垫子文化”,将万古流芳。我们的生产队伍,努力进行国际接轨,不惜调换一些功臣,也决不迟疑地坚持进步;机关服务队伍,一听枪声,一见火光,就全力以赴支援前方,并不需要长官指令。为了点滴的进步,大家熬干了心血,为了积累一点生产的流动资金,至今绝大部分的员工还住在农民房里,我们许多博士、硕士,甚至公司的高层领导还居无定所。一切是为了活下去,一切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世界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努力,不努力将一无所有。
——摘自《在公司研究试验系统先进事迹汇报大会上的讲话》
智慧透析
从无人知晓的小公司,到如今成为全球前五大通信设备商,华为用了20年的时间。而其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走了近15年。可以说,华为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泪水、艰辛、坎坷与牺牲。华为内部著名文件《天道酬勤》中说,很多人感到不解,“华为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华为为什么能活下去”。答案是,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任正非在不断强调自身的弱小与同顶级企业的差距的同时,也在内部员工层面实现了高度统一的认识:“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随着这次讲话流传开来,华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持很快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支持,而原先的指责之声也日渐沉寂了下去。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立的华为,成长速度非常快。华为以大市场、大科研、大系统、大结构为目标,建立了一个运作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1995年时,华为有1750名员工,其中1400多人受过本科以上教育,有800多名博士、硕士。在公司全体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人员占33%,生产人员占15%,管理人员占12%,这是一个良好的倒三角形组织结构。按照计划,1996年的华为已发展到2500~2600人。华为已经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营销网络及延伸到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采购网络。同时,在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中,一批久经考验、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队伍也被逐步磨砺出来了。
赢在执行
艰苦奋斗才能活下去,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如此。每年,任正非都会为华为制定下一个目标,虽然很多人都不相信能够兑现,但是最后结果表明,每年他所提出的目标大多都实现了。例如,1995年任正非要求用三年的时间将重新组建的莫贝克公司变成国内电源行业第一,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又提出了做“亚洲第一”的说法。
和军队作风相似,任正非要求做的事就必须立即做到,有时简直是逼着人变出业绩来。任正非的这种“攻无不克”的精神成了华为强大执行力的来源。
商场日益激烈的生存压力,要求在企业里必须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所以,任正非在布置任务时,从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反复论证,不讲什么理由,要什么资源只管说,下属只管去执行。当然,在执行过程中员工可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只要尽了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任正非都会给予客观评判。
在任正非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有困难,光喊困难而不去努力克服的人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或管理者。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只要你肯干,没有什么不可能。
任正非说过:“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员工的行为文化。”而在一个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上级的影响。任正非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到高级管理者的行为,而各级管理者又将这种行为习惯层层传递下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