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6302
  • 作      者:
    邱东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邱东,男,1657年8月生辽宁抚顺人。教育部长江学都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综合评价与改革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宏观调控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对承载能力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构筑了一个全新的承载能力系统互动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框架,把承载能力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结合起来,寻求中国国情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和路径。在应用研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从资源、环境、经济三个维度对中国各区域的承载能力状况进行总体上的系统测算和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对当前中国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即区域功能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合理的阐释和剖析,以期探求较为理想的解决思路、路径与对策。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建立配套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
  ①建立城乡产业生态系统。统筹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链,在区域内部实现自然资源的重复和高效利用、实现内部消耗产业废弃物,从而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构建贸工农贸产业链,这条链条上拥有商业贸易业、加工制造业和订单农业这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城市布局商贸金融等流通服务业,应着力发展无污染或仅有轻度污染的金融、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是文化、法律、金融、保险、信息、科技创造等领域。二是城郊布局订单农业向商贸金融业的加工转换环节。城郊区位独特,一方面自身作为城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另一方面,凭借广大乡村提供的大量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原料,大规模地展开农副产品和轻工原料的加工、深加工与精加工,延伸该产业链,建设成为面向城市需要和国内国际市场需要的现代农业产品加工转换大营地。三是乡村布局订单农业和大农业环节。乡村地区继续在其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但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围绕城市需求发展相关经济作物,甚至是订单生产,为城市生活消费提供部分食品原料并为城市轻工业发展供给大量的原材料。
  ②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区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所以在规划城市产业布局时,流失应从区域或流域角度布局,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其次不仅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还应从污染扩散等角度考虑对农村的环境影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的途径。在农村,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和产业间协调发展。例如,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农牧一体化发展。通过沼气综合利用设施治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沼渣、沼液就地转化为肥料利用。这不仅可以克服其污染治理中的技术经济障碍,还能统筹解决农村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也减少了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的结构。对于受畜牧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适当地采取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的范围,尽量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好的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养殖小区,鼓励集中养殖,集中治理,以减少畜禽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要进一步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些经济效益好而污染比较少的生态农业。
  (四)强化城乡生态文化融合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城乡生态对立走向城乡生态融合的过程,是城乡文化冲突到城乡文化融合的过程。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和有效引导,打破城乡壁垒,以生态建设为平台,开展城乡统筹规划,让生态体系和文化网络逐步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使城乡居民共享文明成果。
  科学规划是城乡生态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基础,体制改革是城乡生态融合和文化融合的根本切人点,生态、文化与产业并举是城乡生态融合和文化融合的支撑,政府投入是城乡生态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原动力。
  (五)建立城乡环境风险预警系统
  生态环境初期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渐进性的,一旦超过了某个积累量或空间上的临界点,就会出现无法控制和修复的突变,例如太湖污染、云南滇池的污染。建议在分析城市和农村环境风险的相互关联性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一个包括环境质量、污染、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水土流失和灾害指数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生态质量监测评估能力;开展统一的土壤调查、监测,建立共有共享、使用便捷的信息平台;加强卫生、市政、水利、环保等部门监测工作的配合和信息沟通,规范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监测,建立统筹城乡的污染源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形成统筹城乡的环境污染监控、应急监测快速反应能力。
  (六)建立城乡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系列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的总和。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为主转变,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这体现在:
  1.进行城乡环境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也称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是对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进行城乡环境损益分析,就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其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影响。由于城市环境治理行为,农村得到的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环境效益;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环境成本。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承载能力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一、承载能力研究的演进过程
二、当前承载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二节 承载能力PREE系统论
一、人类生态PREE系统论
二、基于PREE系统的承载能力系统重构
第三节 单因素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一、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二、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三、经济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四、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单因素承载能力研究方法的审视
第四节 综合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一、基于能量和物质转移的综合测度方法
二、指标体系测度方法
三、面向复合层次结构指标的综合测度方法
四、系统性建模测度方法
五、综合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的改进方向
第五节 后续各章的研究安排
一、中国承载能力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二、后续各章的基本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2章 中国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与应用
第一节 区域自然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一、区域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二、区域耕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三、区域草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二、生态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指标体系
三、区域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第三节 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一、作为承载主体的经济承载能力
二、区域就业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三、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综合分析
第四节 区域承载能力综合分析
一、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承载能力综合分析
二、基于短板效应的区域承载能力综合分析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可持续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第五节 环境-资源-经济系统承载能力优化对策
一、资源系统承载能力提升对策
二、环境系统承载能力提升对策
三、资源环境持续约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第3章 承载能力与中国区域功能规划
第一节 区域功能规划国内外比较及其理论基础
一、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史与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第二节 我国区域功能规划的实证研究——基于承载能力视角
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二、承载能力的测定方法
三、划分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四、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实证分析
五、实证分析结论与评价
第三节 推进形成区域功能的财税金融政策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二、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财税政策研究
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金融政策建议

第4章 承载能力视角下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证研究
第5章 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中国经济增长若干问题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