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113528
  • 作      者:
    张旭如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旭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主编与参编的著作主要有《环境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博士文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界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涵义,并且从目标、内容和操作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分析框架,使得研究建立在系统的结构之上。研究通过文本调查、观察及访谈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临汾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机制、目标、内容及方法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基于问卷调查对其应然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
  《博士文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可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的研究人员借鉴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临汾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古迹众多。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且多集中于平川。近年来,临汾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数量偏低,质量较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临汾市也正处于以经济增长为先导的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安全问题、公平问题为代表的社会问题。
  临汾市经济发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经济的迅速腾飞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依靠工业特别是能源型重工业发展拉动。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政府的发展战略是以实现经济增长为核心和主线,工业投资上表现为对能源型工业的投资偏好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并最终促使临汾市走上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煤、焦、铁、电为主导的重型工业结构体系,这给当地的环境、社会等领域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临汾市的环境质量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优良-不良-恶劣-有所改善”的轨迹。临汾市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布局、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从时间上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临汾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临汾市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时期,临汾市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它鲜明地演绎了当前我国诸多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弊病;从空间上看,主导产业及现在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平川七县区和汾河沿线,这里也是临汾市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从产业结构上看,煤、焦、铁、电是临汾市的主导产业,相应地,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02、烟尘等,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石油类污染物、氨氮等,属于典型的有机污染。
  综合分析临汾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对临汾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考察,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临汾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1995年之后,通过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要素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属偏低水平,属弱可持续发展阶段或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
  临汾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它需要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当地民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展开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总体构想

2 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借鉴
2.1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实践
2.2 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综述
2.3 概念界定
2.4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3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分析
3.1 资源型城市的含义及临汾市城市类型定位
3.2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3.3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分析——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一)
4.1 分析框架的构成
4.2 教育机制分析
4.3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分析
4.4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分析
4.5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应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二)
5.1 问卷的形成
5.2 数据收集
5.3 调查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机制的建构
6.2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
6.3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6.4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
6.5 教育模式的确立

7 结论
7.1 研究的问题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