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生态环境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709849
  • 作      者:
    刘昌铭著
  • 出 版 社 :
    同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环境与人类居住的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如今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关注环境与人类居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与人类居住的著作,多在维护环境意识和表层结构上进行,并没有讲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如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关于环境与人类居住的精髓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昌铭,广东省紫金县人,教授、政协委员、古建筑营造专家、中华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环境工程专家、大公报国内要闻部高级记者、香港商务旅游杂志社深圳站站长兼首席记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DV委员会委员。他在跟从恩师天津大学教授、博导亢亮先生期间专研城市建设规划、古建营造设计,是现代与传统建筑环境艺术的实力派代表,在城市规划、楼盘选址及策划、家居布局、传统古建筑及陵墓风水的选址布局设计等方面,享有极高的国际声望。曾经参与亚洲某王国秘密北向迁都的选址策划。主要策划内容包括政府行政区、王府的选址和择定搬迁日期。受邀为马来西亚某州政府行政大楼的选址立项。曾经参与我国100多个城市的选址立项规划,为我国众多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的代表作有《财富地产炼金术》、《怎样起个好名字》、《中华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生态环境文化》是一本目前国内外少有的关于环境与人类居住的著作,书中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模式,也揭开了古代环境生态文化的神秘面纱。《中华生态环境文化》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生态环境模式的深层意义,如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关系,生态环境理念在城市、乡村中的应用等等,并从山川走势、水系流向、植被状况、地质地貌、天文现象等因素入手,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研究,可谓是一部较为全面科学的生态环境文化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六、传统环境理论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框架
  1.维护生态平衡是保护环境最重要的工作
  环境理论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关系”的学问。在古代没有“环境保护”这个词,而是用“培生气,护形势”来代替。古人这六个字虽说是“保护风水”,然而客观效果实际上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大自然。例如:京东第一峰雾灵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之所以能保护得那么好,使其至今以睡美人般的魅力,给人以神秘和朦胧的美感。这完全应当归于古人的信仰。
  雾灵山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最高山脉2116米。它就像一座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来的高原冷风,南来的渤海云雨,使这里形成了一种云雾绕山、时雨时晴的特殊北方气候,生态条件特别优良。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将遵化县马兰峪划为“清东陵”,又将其周围八里,划为“风水禁地”,六里坪的前山为“前龙”,六里坪山后的雾灵山为“后龙”。从此,雾灵山也被称为“五龙山”。自顺治二年禁山以后的208年里(1645—1853),清政府曾“禁民行居携垦”。这里遂为林木茂密、飞鸟禽兽聚居之地。但是到了清末宣统二年(1910),因
  朝廷财政困难,遂允许清兵开垦东陵范围内的“风水宝地”,每兵七亩地,以代军饷。此时,雾灵山开始遭到破坏。特别是1915年,北京丰益绸缎庄经理蔡介芝在兴隆山设“丰
  益镇基局”,总揽林区采伐,于是各地木商云集兴隆、遵化,开始了掠夺和砍伐,同时又准予“开禁恳荒”,于是大量的贫苦农民蜂拥而至,雾灵山大片森林被砍倒烧毁,森林分布逐渐向各山峰顶部收缩,农业区域上移,原始景观频遭破坏。一直到1984年,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并于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人为的破坏活动才告结束。以前几十年间,即便破坏如此强烈,残存的雾灵山景观,对于缺乏绿色、缺乏深水清泉的现代人来说,仍然不失为一处“世外桃源”。从1988年至2004年,时间又过去16年,雾灵山又开始恢复了宁静,照此下去再有100年,359年前的情景又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生态优美的雾灵山。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北京千万个荒山秃岭中,雾灵山能独秀一方,是因为当年被皇家列为“风水禁地”。今天要想使这方秀山永保生态优美,环境宜人,再多建几十个,甚至百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么我国的整体生态环境,会维持和保护得更好。
  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从雾灵山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以追求生气、保存生气、保护形势为特色的古代风水理论,和现代环境保护科学之间,几乎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有些内涵的东西,要超过目前环境科学所提出来的内容。据调查,我国目前有的山区经常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是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其中一条就是破坏森林植被,乱砍乱伐,虽然现在有了改进,但植被覆盖率远远低于先进国家,这需要提高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并且要大量地植树造林。
  2.人类应该与大自然互补以做到天人合一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地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有革卦,曰:“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不断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中国的城镇和农村自古重视风水的改造,实例很多,四川省的都江堰就是改造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滥,淹没良田和民宅,一旦驯服了岷江,改变了原有的环境格局,都江堰就造福于人类了。
  北京城中处处是营造生态环境的例子,如名胜古迹故宫的护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的景山,是人工的玄武山,不但挡住西北风,而且为故宫创造了适宜的小气候区域。北海是金代时蓄水成湖积土为岛改造环境的实例。它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依山势排列。为北京城区提供了“藏风得水”的一席湖面,并起到调节气候的功能。
  中国的乡镇建设历来都很注意改造生态环境。如果我们下工夫,花气力翻检一遍历史上留下来的《方志》和《村谱》《族谱》,每部书的首卷都叙述了地理风水,细加归纳,一定会发现许多改造生态环境的记载。下面我们介绍一则改造生态环境的实例。
  元代以后,全国环境文化中心已由江西赣州转到徽州。例如,明清时期二十四位名流中,安徽人就占去了十名,而其中又有七名为徽州婺源人。有如此多的专长于相山度水的名流,集中生于这片土地,因而也难怪徽派建筑会独得山水灵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那么和谐,那么融洽。徽州有许多村落风光十分秀丽,这是因为它处在多山环抱之中,其中黟县、歙县、休宁几个县正处在它的西南方,为环抱中心部位。
  其中黟县处于富春江、横江上游两支流的交汇处。风水认为,两水交汇,必有结穴,会有好风水。从区域上的大环境来看,黟县北面有莲花峰,东、东南面有黄山,西面有九华山、石台山,南面有横江支流,西南面有昌江上游之支流。从形势派风水角度来看,此处不但山环水抱,且藏风得水而聚气,是风水极佳格局。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好的大环境下的小环境自然也会很好。徽州地区许多村落不但有着秀丽的外景,而且它的选址、方位、经营、发展,都包含着风水大师的指点。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黟县宏村历次环境改造的情况。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早在南宋时,已有人在此居住。据村志和汪氏宗谱记载,12世纪初,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认定此处风水很好,背有靠山,旁边有溪水环绕,形势极佳,开始在此选址,建房,创业。过了三百年后,家族没有兴旺。是什么原因呢?汪氏祖先认为:此处风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希望得到极佳风水。汪氏族人三次聘请休宁县海阳镇的风水大师何可达到宏村考察,何氏用10年的时间研究宏村,提出按“卧牛形”风水格局改造宏村。当时,担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拿出一万两白银资助改造工程。村民
  把村中的一处天然水扩大,挖成形如牛胃的月塘,又在牛胃的两端开掘一条弯弯曲曲的水圳(圳为田边水沟),长400米,引村西河水,转东出,环绕村舍;并且在村西虞山溪上修筑了四座小木桥。后来又在村里面开掘了一百亩见方的南湖,整个工程历时120多年,使宏村的子孙后代得到了无穷的益处。
  改造后的宏村,溪水遍布全村,家家门前有清泉。人们饮用及生活用水极为方便。卫生条件改善了,人们身体健康了,生产力提高了,生活也好了,全村犹如一幅山水画。湖光山色,云蒸霞蔚,四周林木茂密,村头的红杨树和银杏树竟高达20多米。从山头上往下望去,宏村像是一头悠闲的卧牛。山为牛头,大树为角,屋舍为身,树为手脚。特别是南湖一盆圣水,更是滋润着村庄的繁荣昌盛。
  总之,宏村是改造环境的成功典范。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思想对于人类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研究生态环境的目地在于改造环境,使环境焕发生机;从而证明人类应该与天地之间和谐相处,做到天人合一。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居住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人居环境的理论主流体系及其启示
1. 冲积扇地形之地(岩洞时代)
2. 盆地地形之地(巢居时代)
3. 依高处而居之地(穴居时代)
4. 依水源而居之地(篷居时代)
5. 绿洲之地(篷居时代)
6. 河阶台地(神农时代)
7. 环湖海之岛地(黄帝时代)
8. 两河交会之地(夏朝时代)
9. 环山傍海的海滨之地(殷商时代)
10. 背山面水之地(秦、汉、唐时代)
11. 四灵兽之地(宋、明、清时代)
二、人居环境解决生存问题的三条原则
1. 实地调查的原则
2. 避开风险的原则
3. 择吉而居的原则
三、生态环境整体观与地球经络学说
1. 生态环境整体观和系统性
2. 生态环境与地球经络学说
四、人居环境的势观形观与地形地貌分析
1. 人居环境与地形地貌
2. 人居环境的势观形观
五、人居环境择地造房的理论
1. 背山面水的向阳理论
2. 地基夯实的建房理论
3. 山谷川口的避灾理论
4. 众水汇合的聚气理论
5. 绿化植树的环境理论
6. 精益求精的造房理论
六、传统环境理论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框架
1. 维护生态平衡是保护环境最重要的工作
2. 人类应该与大自然互补以做到天人合一
七、居住环境的勘察分析与灾难预防
1. 地理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关系
2. 地理环境对人类形态的影响
3. 居住环境条件主要勘察方法

第二章 生态环境理念在城市中的具体应用
一、城市位置的选择
1. 城市选址的“择中观”
2. 容量概念在选址中的体现
3. 注重涉险防卫的军事观
4. 注重水陆交通要冲之地
5. 建城之选地需上善若水
二、城市的空间组织
1. 水口
2. 城市框架
三、城市内部空间构架
四、城市规划建筑布局
1. 等级
2. 主次
3. 间数
五、个体建筑的有关状况
六、城市的特殊类型建筑
1. 佛塔和文峰塔
2. 水口与厌胜塔
3. 文峰塔与文运
七、城市中的配衬性建筑
1. 文昌阁和魁星楼
2. 文庙
3. 武庙
4. 书院
5. 官宇
6. 道观
7. 佛寺
8. 儒庙

第三章 生态环境理念在乡村选址中的运用
一、最佳村址选择的理想模式
二、村址外部环境的选择宜忌
三、从生态环境理念看宅基地
四、生态环境因素不足的补救
1. 引水、挖塘
2. 植树、修砂
五、水口设施与保护生态环境
1. 防卫型水口
2. 生产型水口
3. 交通型水口
4. 游赏型水口
5. 生态型水口
六、村落建筑的生态环境原则
七、树落建筑的坐北朝南原则
八、环境与建房中的厌胜文化

第四章 厚葬以明孝的陵墓环境
一、皇家陵墓的环境
二、清东陵的选址人
三、清东陵的堪选标准
四、清东陵的龙脉来由
五、清东陵陵寝的选向
1. 自然方位
2. 易经方位
3. 宗法方位
六、名人陵墓与平民墓地
1. 名人陵墓的规模和特色
2. 平民墓葬的方法和俗规
3. 古墓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第五章 关注人居环境的历代名人及其著作
一、秦汉魏晋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六章 附录
一、环境与人类居住发展简史
二、探索人居环境的必备知识
三、古代名都的生态环境意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