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93655
  • 作      者:
    (英)V.S. 奈保尔著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非虚构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重新审视印度文明与底蕴

      全新精装典藏版,赠精美书签

      梁文道、唐诺、麦家、许知远、高晓松、梁鸿、徐则臣、止庵、《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一致推荐的纪实文学范本!

      一个死亡的国度,一个复活的国度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尤其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印度三部曲”第三部《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内容简介:

      奈保尔第三次来到印度。他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创作出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展开
精彩书评

      温暖、宽容、人性,书写了一个在现代化洪流和传统力量夹击下的国度的雄心与悲剧,是真正理解世纪末印度的好作品。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印度人的眼睛看印度的杰作,是一部希冀之作。

      ——《卫报》


      奈保尔抛弃了以往那种焦虑、愤怒和高傲的情绪,印度不再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与剧烈变动的崭新的印度。

      ——《时代周刊》


      充满慈悲……阅读这本书,读者会强烈感受到一个民族的野望、坚韧与热情。

      ——《纽约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孟买人挤人。那天早上从机场进城走了一段距离之后,我开始觉得人行道和马路上的人潮大得不寻常,可能发生了什么状况。

由于人潮,进城车速缓慢。在一些十字路口,车流被红灯、警察或两者同时阻挡下来;这时候,人行道上的人群更加骚动,匆匆蜂拥穿过马路,他们穿的浅色薄质衣服构成一大团泡沫,仿佛从哪个看不见的闸门奔流而出,如果闸门不再关上,穿越马路的人潮将到处流窜,一辆辆

破烂的红色大客车和黑黄两色的出租车也会困在人流中而动弹不得。

坐在出租车里,我四周都是烟雾、热气和杂音。阳光炽热,空气窒闷,客车排出的废气中的粉尘开始沾在我的皮肤上。马路和人行道上那些人的情况应该更惨。他们有许多看来却像是刚刚洗过澡,额头才点上吉祥痣;有许多则看来是盛装打扮:也许这些是在欢度什么重要节日的孟买人。

我问司机今儿是不是公共假期。他听不懂我的问题,我就算了。

孟买继续呈现它的面貌:现在马路两旁是孟买的公寓,这些混凝土建筑上面几层因为孟买的气候、烈日、大雨和高温而发霉,下面几层则似乎由于人行道上的人群而覆满污垢;人群留下的污垢就像潮痕那样慢慢往上升,要跟霉斑会合。

就算脏兮兮的小店也有亮丽的大招牌;画出这些色彩缤纷、富有创意、水平不俗的作品的人,显然对拉丁文和梵文(或天城文)的书法掌握得不错。通常,在这些商店前面和招牌下方只有尘土;偶尔可以看到沮丧、黝黑的人坐在尘土上吃东西,除了食物之外他们对其他一切视若

无睹。

招贴板上有大张的电影海报,电线杆上则是较小张的。初来乍到,实在很难把海报所推销的爱情故事跟路上的人群联系在一起。更加突兀的是银行和航空公司的英文广告,以及《印度时报》的一百五十周年特刊(“美好的时光,悲伤的时光,变迁的时光”):对一个刚搭乘夜间班

机抵达的人,这些广告所暗示的城市犹如不知用什么法子从眼前的人流中酿造出的琼浆——一种独特、浓醇的烈酒。

人潮还是没有减少。这时我注意到,这人潮有一大部分在另一边的人行道上排了一条长龙,宽有三至五人。队伍不断加长,虽然有好几大段似乎静止不动,它还是以极慢的速度移动着。我这才发觉,我坐的出租车已经在这队伍旁边行驶了一段时间;到此刻为止,它或许已经有一

英里长。穿卡其制服的警察维持着横向道路的通畅。

这些人在等待什么?他们有多大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纵使在烈日之下、在黄浊的废气之中,他们看来还是安安静静、心满意足。他们穿的是不错的衣服,简单、印度式样的衣服。后到的人急急忙忙、几乎跑着加入队伍,然后他们就耐心等着,似乎准备等上一大段时间。我没

有注意到队伍的前头,不知道那边有什么。马戏团?我想我没看错,在这条路前端有几张马戏团的海报。或者是什么电影明星到场?队伍中的人倒并没有那份热切。他们卑微、黝黑、有耐心;他们表情严肃,穿的是最好的衣服。我这才想到,早先在前面的队伍中有一些不知是什么的旗帜和标志。

抵达孟买市中心的旅馆时,我打听出这天并不是公共假期。虽然在我看来人群很大、队伍很长,报纸应该有所报道,我询问的旅馆工作人员却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孟买市中心某个地方有好几千人刚刚参与了一件大事,可是那件事跟这里毫无干系。

我打电话给一位认识的人,一位作家。他知道的也和旅馆的工作人员一样少。他说那天早上他没有外出,而是一直在家里撰写一篇要在《雅士》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他写完文章后打电话给我,说他对这件事有两个推测。第一个推测是,我看到的人群可能在排队领取电话号码簿。新

版号码簿分发得并不顺利——这里是孟买嘛。第二个推测是他从女佣那里听来的。那位女佣在我打过电话之后来上班,她说今天是安贝卡博士的生日,在我从机场进城途经的郊区有盛大的庆祝活动。

安贝卡博士曾经是印度境内一度被称为“贱民”的人们的伟大领袖。他在当时比圣雄甘地更有分量。他在世时不乏荣耀和权力,他是印度独立后首任政府的司法部长,也是印度宪法的起草者。但是,他却抑郁而终。是他而不是别人鼓励贱民——甘地口中的哈里真、神的子民,如今以他们自己的称法叫作达利特——摒弃奴役他们的印度教,改信佛教。在他的想法有机会改变或发展之前,他于一九五六年辞世。

在安贝卡博士所代表的种姓中,没有其他领袖有像他那样的权威和声望。他一直是他们的领袖,比任何人都更受他们敬仰,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我听说,每个达利特家庭里都挂着一幅安贝卡博士的相片。……

展开
目录

虚构与非虚构

第一章孟买剧场

第二章秘书身世──印度百年剪影

第三章打破禁锢

第四章小型战争

第五章战役之后

第六章势力终端

第七章妇女时代

第八章师尊之影

第九章湖中之屋──重返印度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