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口才学和心理学》:
纪晓岚接着说:“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今朝又来佛殿礼佛,所以说是佛见佛笑。”
乾隆听完后,心中非常高兴,正转身要走出大殿,忽然看见大肚弥勒佛正对纪晓岚笑,回身又问纪晓岚:“那佛也看卿笑,又是为何?”
纪晓岚一听皇上这样说,知道他心里有些不悦,于是就说:“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人人都知道弥勒佛笑口常开,对任何一个人都一样,乾隆皇帝却故意问纪晓岚,纪晓岚抓住乾隆皇帝的身份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可没想到皇帝接着又问佛为什么对纪晓岚笑,纪晓岚若还像刚才那样答,那他也成了佛祖转世,这样一来就与皇上平起平坐了,在古代这是要犯大逆不道之罪的。纪晓岚用自嘲的方式把佛笑他说成是嘲笑,这样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又不会冒犯他,还能让皇帝开心,可谓一箭三雕。可见,会说话、说巧话是一门学问。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来,纪晓岚之所以会说话,还在于他看清楚了说话的对象。因此,在与他人交谈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依据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顺利表述己意的目的。
大思想家孔子常常会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外出讲学、游历。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便在一片树阴下休息,准备吃些干粮、喝些水。突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了别人的麦苗。一个农夫立即上前抓住马嚼子,把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向来以能言善辩著称。看到这种情况,他就想凭着自己不凡的口才,上前试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是,他说话总是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对着农夫讲了一串又一串的大道理,可谓费尽了口舌,而农夫却一直听不进去。
这时,有一位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试一试吧。”他走到了农夫面前,笑着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而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相隔并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说不定你的牛哪天也会吃掉我的庄稼,你说是不是?所以,我们应该相互理解才对。”
听了子贡的一番话,农夫觉得很在理,就没有再追究,连忙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一点都不中听。”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说话一定要看对象,不然的话,不管你多么能言善辩,别人若不买你的账,你终究还是白费工夫。所以说,要想做到真正的会说话,一定要知道看清说话的对象,这样才不会徒劳无功,碰一鼻子的灰。
在交往中,还有的人巧舌如簧,即使是说坏话,也能使人听了不恼不怒;而有些人不善于驾驭语言,好话经过他们的口,也会歧义百出,令人误解,让自己陷入不受欢迎的境地。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点。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户人家的老主人过70大寿。由于他在这里有些威望,所以很多人都前来祝贺。眼看着宴席就要开始了,却还有不少人没到,他着急地自言自语:“这该到的人怎么还不来?”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被旁边的一位客人听见了。这位客人听到老寿星这样说,感觉自己来这里不受欢迎。于是就不满地说:“那我是不该来的啦?”老寿星忙解释说:“我不是那意思……”然而,这位客人没听老寿星解释完,就一甩手离开了。老寿星对着这位客人的背影,低声说:“唉,不该走的倒走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