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事物原始本真
《事物掌故丛谈》按“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分为九个大类,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全套书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内容丰富充实、妙趣横生。
★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超大特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起源于何时,又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现今的状态。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种追溯是以考证典籍的记载为基础撰写而成的。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群书,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事物与掌故一一对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民俗文化市井百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大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杨荫深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史家和民俗学家,深厚的学养根底使这套书集文学历史、民间风俗于一体,按照杨荫深先生撰写《事物掌故丛谈》的初衷来说即:不谈军国大事、典章制度,只谈日常事物、风俗人情;不求深奥,只求生趣;不构鸿篇巨制,只图探明原委。
★民间记忆亲近历史
《事物掌故丛谈》谈论的事物有五百余种,虽大都是散落在大历史之外的小场景、小事物,却是真正的民间记忆,现代人与古人通过这些日常事物的维系而变得亲近起来,历史仿佛也不再是遥远的过往:古人过端午节,我们也过;古人在冬至祭祀,我们在冬至也追思亡者;古人讴歌的牡丹、芍药,如今依然被赏玩……只是这几千年的岁月,其中的往事和故事只有翻开这套书,细读下来,才能明了。
★名家荟萃清新舒心
高雅不俗,风雅兼具。上海辞书出版社特邀当代书画金石名家邓明、潘方尔、赵澄襄诸位先生分别题签、治印、配画,多种艺术形式与《事物掌故丛谈》的文字完美契合,相得益彰。在传统文化风雅典故的大集中,既可增加阅读乐趣,又能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在电子书时代可尽情体验阅读之乐。
“事物掌故丛谈”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代表作。全套书按“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分为九个大类。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起源于何时,又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现今的状态。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种追溯是以考证典籍的记载为基础撰写而成的。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群书,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事物与掌故一一对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全套书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内容丰富充实、妙趣横生,是关于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的百科全书。《花草竹木》囊括了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牡丹、芍药、蜡梅、水仙等,对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一进行了考证,对植物喻人品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做了延伸。比如说到兰,首先对兰古今含义做了区分,古称的兰为兰草,今称的兰为兰花,随后通过引用各类典籍著作对兰的品种进行了考证,同时辨析了兰蕙的不同,并引申了兰蕙作为高雅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贵象征意义。全书都是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这些花草竹木,信息量大,同时极耐推敲。
一牡丹芍药牡丹向称为花王,然其花于古未闻,六朝时亦极少见,至唐宋始为人所推崇,如明王象晋《群芳谱》云:
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一名“百两金”,一名“木芍药”,秦汉以前无考,自谢康乐始言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而《刘宾客嘉话录》谓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则此花之从来旧矣。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逮宋惟洛阳之花为天下冠,一时名人高士如邵康节、范尧夫、司马君实、欧阳永叔诸公,尤加崇尚,往往见之咏歌。洛阳之俗,大都好花,阅《洛阳风土记》可考镜也。
然牡丹实为我国原产,大约古时未加注意,故不见于载籍。至鹿韭、鼠姑、百两金之名,均见于《本草》,未详其义。牡丹亦不过示其花为丹色而已,别无意义。至木芍药据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云:
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之所流咏也。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贵游趋竞,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
是因其花如芍药,且为木本,故得此名。但崔氏以为与原来的木芍药不同;郑氏却疑古所谓木芍药,确即牡丹,因为古时无牡丹名称,至后始有其名。今植物学家亦说草本者为芍药,木本者为牡丹,是两花实在相似的。
至唐宋时贵游推尚牡丹的情形,可阅当时人的载籍,以见其盛况的一斑。如唐李肇《国史补》云: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园外寺观种以求利,
一本有直数万元者。
又如唐康骈《剧谈录》云:
京国花卉之辰,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慈恩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繁艳芬馥,近少伦比。有僧思振常话会昌中朝士数人寻芳,遍诣僧室。时东廊院有白花可爱,相与倾酒而坐,因云牡丹之盛,盖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浅红深紫而已,竟未识红之深者。院主老僧微笑曰:“安得无之,但诸贤未见尔。”于是从而诘之,经宿不去,云:“上人向来之言,当是曾有所睹,必希相引寓目,春游之愿足矣。”僧但云:“昔于他处一逢,盖非辇毂所见。”及旦,求之不已,僧方露言曰:“众君子好尚如此,贫道又安得藏之?今欲同看此花,但未知不泄于人否?”朝士作礼而誓云:“终身不复言之。”僧乃自开一房,其间施设幡像,有板壁遮以旧幕。幕下启门而入,至一院,有小堂两间,颇甚华洁,轩庑栏槛,皆是柏材。有殷红牡丹一窠,娑婆几及千朵。初旭才照,露华半晞,浓姿半开,炫耀心目。朝士惊赏留恋,及暮而去。僧曰:“予保惜栽培近二十年矣。无端出语,使人见之,从今以往,未知何如耳。”信宿,有权要子弟与亲友数人,同来入寺,至有花僧院,从容良久,引僧至曲江闲步。将出门,令小仆寄安茶笈,裹以黄帕,于曲江岸藉草而坐。忽有弟子奔走而来云:“有数十人入院掘花,禁之不止。”僧俯首无言,唯自吁叹。坐中但相盼而笑。既而却归,至寺门,见以大畚盛花舁而去。取花者谓僧曰:“窃知贵院旧有名花,宅中咸欲一看,不敢预有相告,盖恐难于见舍。适所寄笼子中,有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以为酬赠。”
为了一窠牡丹,竟至设计偷掘,亦可见当时人爱好之甚了。 选自《花草竹木·牡丹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