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1.1.1 调水背景
1.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1.1.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1.2 选题依据
1.3 水源区主要生态问题及研究现状
1.3.1 水源区主要水土流失问题
1.3.2 水源区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南水北调河南水源区概况
1.5.1 研究范围
1.5.2 自然地理概况
1.5.3 社会经济现状
1.5.4 土地利用现状
2 水土保持的景观生态控制理论研究
2.1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1.1 等级结构和尺度理论
2.1.2 异质性与景观格局理论
2.1.3 渗透理论
2.1.4 干扰与景观稳定性理论
2.1.5 小结
2.2 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多尺度性研究-
2.2.1 基础理论探讨
2.2.2 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多尺度关系及相互作用
2.2.3 斑块尺度
2.2.4 坡面尺度
2.2.5 流域尺度
2.2.6 区域尺度
2.3 水土保持的人地关系与景观生态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2.3.1 水土保持的人地关系与景观生态控制理论
2.3.2 人地关系与生态系统控制研究方法
3 南水北调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3.1 概念及原则
3.1.1 分异性原则
3.1.2 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原则
3.1.3 人类活动不同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同性原则
3.1.4 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
3.2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方法概述
3.2.1 指标选择
3.2.2 数据标准化
3.2.3 距离的计算
3.2.4 聚类方法选择
3.2.5 聚类数目确定
3.2.6 聚类结果解析
3.3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指标体系
3.4 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区过程
3.5 数据来源
3.6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结果
3.7 分区水土流失规律
3.7.1 丹江口库周低山丘陵强度水土流失区
3.7.2 丹江口上中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区
3.7.3 秦岭南麓中低山轻度水土流失区
3.7.4 小结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4.1 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4.2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目标
4.2.1 生态保护区
4.2.2 生态经济综合治理区
4.2.3 生态修复区
4.3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
4.3.1 规划目标
4.3.2 规划原则
4.3.3 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规划
4.4 不同类型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土保持空间治理模式
4.4.1 生态保护区
4.4.2 生态一经济综合治理区
4.4.3 生态修复区
5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
5.1 已有水保治理措施概述
5.2 建设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5.3 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划分
5.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5.4.1 综合治理措施总体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5.4.2 丹江口库周低山丘陵强度水土流失区
5.4.3 丹江口上中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
5.4.4 秦岭南麓中低山轻度水土流失区
5.5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划
5.5.1 规划依据
5.5.2 规划原则
5.5.3 综合治理措施规划
5.5.4 生态修复措施
6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效益评价
6.1 建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的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
6.1.2 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4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6.2 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综合评价
6.2.1 生态保护区效益综合评价
6.2.2 生态经济综合治理区效益综合评价
6.2.3 生态修复区效益综合评价
6.3 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