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
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对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八项规定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八项规定昭示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以及中国梦蓝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力图从实践到理论层面引导全党同志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共识,增强全党同志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信。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一书,既是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本在党的建设方面起教育、普及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第一章
新责任:八项规定的提出背景
一、破解历史周期律
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律
2012年12月,上任伊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走访各民主党派并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分别座谈。在与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会谈时,习近平同志提到了民建元老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指出“历史周期律”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历史周期律”是什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仍能够从“历史周期律”中获得鞭策与警示?“历史周期律”与八项规定又有何关系?解答这些问题,不妨先从黄炎培与毛泽东同志著名的“窑洞谈话”开始说起。
1945年7月,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来到地处西北的陕甘宁边区。在延安,黄炎培目睹了陕甘宁边区崭新的面貌和军民精神风貌,他感到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已经不远了。7月4日下午,毛泽东同志邀请黄炎培来到他所住的窑洞做客,并询问黄炎培对边区的感想。黄炎培答道:“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作为一位经历过清末民国乱局的老人,黄炎培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用“历史周期律”提醒即将获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否会陷入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能否永葆革命之初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执政条件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既可以理解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提醒,也表达了黄炎培内心深处的忧虑。
毛泽东同志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提出了党在执政条件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唯一途径:时刻用群众的力量来监督执政党,时刻保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黄炎培事后回忆此段历史时写道:“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2012年12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再谈“历史周期律”,并明确指出“历史周期律”的重大现实意义,表明“历史周期律”以及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仍是中国共产党当下应当严肃、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八项规定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与破解“历史周期律”有关。
《甲申三百年祭》与李自成的教训
无独有偶,在几乎同一个历史时空内,另一位知名人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雄文为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敲响了警钟。1944年,农历甲申年。往回300年的农历甲申年是1644年。在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中,1644年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除了这两个众所周知的纪年方法外,还有一种纪年方法所知者甚少——大顺永昌元年。大顺是李自成所建新王朝的年号。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声中,李自成以摧枯拉朽之势进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这个生时刚愎自用、令民间“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的亡国之君,竟然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诏”。当人们满怀对新朝的憧憬时,李自成的闯军迅速变质,丧尽民心。
据《明季北略》所载,闯军进城后,高级将领开始占据明朝高官的豪华府邸:“(闯军)尽放马兵入城,乱入人家。诸将军望高门大第,即入据之。刘宗敏据田宏第,李牟据周奎第。”生活开始奢靡腐化:“掌书宫人杜氏、陈氏、窦氏为自成所取,而窦氏尤宠,号窦妃。又有张氏,亦嬖之。自成集宫女分赐随来诸贼,每贼各三十人。牛金星、宋献策等亦各数人。”杀掠百姓、巧取豪夺:“(闯军)初入城,不甚杀戮。数日后大肆杀戮……贼兵满路,手携麻索,见面稍魁肥,即疑有财,系颈征贿。有中途借贷而释者,亦有押至其家,任其拣择而后释者。若缚至刘宗敏伪府便无生理。”《明季北略》系清康熙年间的计六奇所著,其中不乏讹传、迷信等不实之处,对于李自成亦有污蔑的地方,但闯军进北京之后的历史大多无误。
《甲申三百年祭》中,郭沫若对闯军进北京后的情况有着生动描写:“在过短的时期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刮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了。”
李自成的迅速腐败,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鲜活的教科书。毛泽东同志看到了《甲申三百年祭》的现实价值,不仅想到了李自成的历史悲剧,也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在获得执政地位后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作了慎重的思考,亲自将其作为中共整风文件之一,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在著名的《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专门提及《甲申三百年祭》,要全党同志“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时,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走,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应当都及格,不要被退回来。”周恩来会意道:“对,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要考个好成绩。”毛泽东同志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由此可见,李自成的教训和《甲申三百年祭》给毛泽东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不仅是对中国治乱兴衰教训的总结,也是有着世界意义的历史学、政治学难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五百年的风雨历程,1917年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1945年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蓬勃一时。在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恢复二战造成的创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当时,谁也不会怀疑,社会主义国家将成为能够与资本主义长期竞争的国家形态,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有着比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更长远和坚实的生命力。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苏联、东欧的共产党陷入了执政困境。及至80年代末,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改旗易帜”,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而改名换“性”。1991年12月25日,最大、最老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结束了它的生命,不复存在。缔造苏联的苏联共产党,这个曾经创造了无数历史奇迹的大党、老党,也随之消亡。
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教训至今令人唏嘘不已。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从中看到深刻的历史教训。尽管这些党丧失政权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在长期执政后党的作风出现了倒退,领导干部逐渐脱离人民群众,这些来自于人民群众而且本应服务人民群众的领导干部背离了当初的誓言,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从而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丧失政权是必然的。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的黄苇町撰写了《苏共亡党十年祭》,对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进行了精辟总结。黄苇町认为,在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中,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其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黄苇町看到了十月革命时和苏联解体时两个触目惊心的对比:十月革命前,人民用选票把60%的苏维埃代表席位交给了布尔什维克,在反动统治的支柱——旧军队中,布尔什维克党也赢得了绝大多数的支持,可以说,正是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有了十月革命的成功与苏联的辉煌历史。然而,苏联解体前夕,没有发现当时哪里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们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和州委,或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同样可以说,正是人民的冷漠,才导致苏共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
人民对于苏联共产党的态度如何从支持与拥护,转变成冷漠?苏联官僚主义的盛行与特权阶层的形成导致党风败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苏联党和国家机关十分臃肿。1954年初,全国有行政管理人员651.6万人,平均每7名职工就有一名行政管理人员,从事农业管理的干部甚至比美国的农民还要多。赫鲁晓夫虽然一度大力削减机构,但到1963年官僚机构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扩大了三倍。官僚机构的膨胀,不仅导致各部门职责不明、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干部选拔中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很多人加入苏共的目的不是以共产主义建设为中心,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与官僚主义相伴随的是特权阶层的形成。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革命领袖列宁和布鲁普斯卡娅还曾经与人共同居住在一处有两个房间的套房里,没有单独和奢华的房间。但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形势的好转,苏共党务干部和政府官员的生活开始奢华起来。苏共政治局委员一级高级领导干部住在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别墅里,这些别墅带有花园、温室乃至马厩,有着大理石装饰的门廊和宽大得足够骑马散步的庄园。其他高级干部也能够住进专门为他们修建的综合楼里,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与服务。如1928年在贝尔赛内夫大街为高级领导干部修建的综合楼,集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一体,带有医院、美食店、洗衣房和百货商店等生活设施,为这栋楼服务的工作人员竟达336名之多,甚至包括6名专门为地板打蜡的人员。苏共的领导干部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特别津贴”,而这类“津贴”的数额往往要超过他们的正常收入。据统计,在勃涅日涅夫时期,苏共领导干部和普通市民的收入差距达到30至44倍之多。苏共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地位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贪赃枉法,为个人和小集团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1968年11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份关于青年学生的报告中提出,多数学生群众对苏共有“抵触情绪”,一些青年学生认为“党对他们已经不是最光明、最先进东西的化身”。
……
引子 /1
第一章 新责任:八项规定的提出背景 /4
一、破解历史周期律 /4
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律 /4
《甲申三百年祭》与李自成的教训 /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周期律 /9
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周期律 /12
二、执政作风无小事 /14
言语中的冷漠 /15
楼堂中的奢华 /17
舌尖上的浪费 /20
车轮上的铺张 /23
三、肩上的责任重大 /26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26
对民族、人民和党的责任 /28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 /32
四、八项规定: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37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8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0
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42
第二章 新气象:中央领导同志带头践行八项规定 /46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46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47
打铁还得自身硬 /50
既要着力治标又要注重治本 /52
让大家听得明白、记得住 /56
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61
二、“反对本本主义”的新篇章 /67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69
天容海色本澄清 /71
多接接“地气”很好 /72
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75
把焦裕禄精神作为镜子照照自己 /76
三、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79
关心民生福利 /80
慰问战斗一线 /82
看望受灾群众 /84
回信真诚亲民 /85
四、以实际行动践行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承诺 /88
在人民群众中间是最安全的 /88
与总书记偶遇 /90
朴实之风迎面而来 /93
独具特色的政治局集体学习 /95
第三章 新作风:八项规定下的党风政风大转变 /101
一、下猛药:制度建设落实八项规定 /101
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 /102
制定实施细则:防止走过场、走形式 /110
管住滥用公款、滥用公权 /113
二、出重拳:弘扬党纪国法、查处典型案例 /118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119
法亦责众 /122
勿以恶小而为之 /124
形成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 /126
三、改陋习:各地各部门整治不正之风的实践 /130
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130
努力解决“车轮上的铺张” /133
让节日返璞归真 /135
坚决向“会所中的歪风”说不 /137
四、树新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9
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面对面 /140
不以GDP论英雄 /143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 /146
让简政放权成为持续改革行动 /149
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问题 /150
第四章 新风尚:八项规定与社会风气的转变 /154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154
“光盘行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155
让艺术回归人民 /159
遏制高档消费品的非理性涨价 /162
二、飞入寻常百姓家 /164
亟待转型的十大产业 /165
不转型不行了 /16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172
三、为中国梦凝聚道德支撑 /176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6
诚信为本、信义为先 /178
为全社会树立榜样 /182
平凡中的温暖 /185
“扶与不扶”折射社风民情 /188
第五章 新使命:再出发共圆中国梦 /191
一、海内外盛赞八项规定 /193
给八项规定点赞 /193
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盛赞八项规定 /195
从理论的角度解读八项规定 /198
海外媒体看中国变化 /200
二、中华大地清风正劲 /203
让八项规定家喻户晓 /203
重新思考公务员的意义 /205
紧紧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 /208
敢于碰硬的中央巡视组 /211
“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 /214
三、为了我们的中国梦:作风建设再出发 /218
复兴梦、中国梦 /218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221
中国梦:治国理政新坐标 /224
结语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27
现在,没有人会怀疑“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这样一个命题,也没有人会否认八项规定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变化。问题是,如何让人民群众知道八项规定的精神,八项规定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而且让人民群众对八项规定及有关的理论问题有所了解,入眼入心入脑,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了。梁相斌同志和祝捷合作的《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一书,正是为此而做的努力。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