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4768
  • 作      者:
    张烨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烨,女,生于1983年,山东泰安人,201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今就职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生活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繁荣发展,各阶层民众高涨的科举热情与有限的科举名额、官吏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导致山东地区形成大批壅滞基层的士人群体。作为地方文化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普通百姓与上层士绅问的重要过渡阶层,他们的言谈举止,各种教育、教化活动,以及对儒家文化内容、载体、传播媒介世俗化进程的推进,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在基层社会的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研究》:
  有些士子迫不得已,为实现青云之志忍痛放弃这些举业之外的“旁支”,如黄县人丁宪曾“生而警敏,多读强识”,且“善书,工隶篆”,但一次童试落第的打击之后,就一并弃去爱好,“专攻举业”。有些士人则坚守其才情,勇于表现出对科举的反叛,如白羊山人单芥舟,“幼习帖括业,匍壮弃去,一肆力于诗,独开蹊径,以魏汉唐人为宗,于近今习尚。无所渐染,论者有后劲之叹焉”,所刊《乐府》一集在当时享有盛名,借缮者纷至沓来。但更多士人则在两者之间逡巡、挣扎,难以抉择。科举巨大的影响力之下,他们的对抗与反叛很多时候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努力和尝试,并不彻底。
  “人生大患,莫甚于有生无食”,但对于富有才学的士子而言,比之有生无食,更加残酷的则是“有士才而蒙世难”。才情难以得到足够的肯认、无处施展抱负,其痛苦堪比生而无食。“对于士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被否认。当科举的公正与公平性在科场情弊的泛生中屡遭破坏被荡涤殆尽的时候,这种‘否认,自己不可避免,士人对自身价值失落的困惑也不可避免地衍生与激化了。”无怪乎蒲松龄感叹:“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即便才华横溢,一旦被黜落,无论是文章、还是文章所体现的才情似乎都一无是处了。因此有些士子纵然享有一定文名,仍然深怀屡艰一第的失落。许多文采焕然的士人只得选择在才情与科举间游离、徘徊,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通常伴其一生、难以磨灭。
  蒲松龄的作品中对于青云之志难成的愁苦与愤怒举目皆是:“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值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蒲公怒斥考官无视其才华,使他如卞和一般,抱玉而来却铩羽而归。“漫说文章价定,请看功名富贵,有甚大低昂?只合行将去,闭眼任苍苍。”纵然是写得好文章,也无法平息作者壮志难酬的落寞与悲愤之情,虽然屡次受挫,对科考几多失望,只欲“闭眼任苍苍”,但也只是一时消沉之语,所谓“销磨未尽只雄心”,作者并未真正放弃根深蒂固的举业情怀,直至古稀之年,尚且为出贡、身冒严寒赶赴青州应考。蒲松龄的至交好友孙蕙曾在得知他又一次落榜之后,深深为其才华惋惜,并婉言相劝道:“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填否耶?”短短一语既有对蒲松龄才华的肯定,也反映了其为才所累的现实境遇,最后的疑问更表明孙蕙深知若让这位才士接受他的劝告,放弃其所钟爱的文章、专攻科举,是他绝难做到的事情。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时空限定
二、研究对象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有关基层士人的研究
二、有关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史料概况
一、主要内容概述
二、史料说明

第一章 群体形成与举业生涯
第一节 基层士人群体的数量及构成
一、全国生员及童生的数量估算
二、山东地区生员及童生的数量估算
三、基层士人群体膨胀的原因
四、基层士人群体的上升空间
(一)乡试中举比例
(二)贡生的种类及出路
(三)捐纳
第二节 科举与基层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
一、单一价值判定及科考失利的痛楚
二、与科举相关的各类考试
(一)童试
(二)岁试、月课、季考及观风试
(三)科试、乡试
三、科场偶然性及神秘性
四、科举与传统士人养成模式
(一)科考影响下的案牍生涯
(二)科考与士人的才情
小结

第二章 治生方式与经济状况
第一节 山东地区治生观念的区域特点
一、治生观念的变迁
二、治生观念的矛盾性
第二节 治生方式的多样化
一、耕读自食
二、教授里闹
三、行医济世
四、弃儒服贾
五、卖文博食
六、寄居生涯
七、托迹公门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
一、相对困窘的经济状态
二、治生的优劣势分析
三、经济状态的广泛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儒家理想与现实生存——基层士人价值观念及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节 基层士人“谋道”方式的扩展
一、“文名可以当科第”刃
二、“以穷经力学为务”
三、“布衣之身利泽一乡”
四、举业提携——“功名”的曲折实现
第二节 “谋道”与“谋食”之间——士人生存方式的变迁
一、变业为生
(一)“不知其为商也、为儒也”
(二)“读书无成,岂如学医之有成乎”
(三)“公廨无长物”
二、传统文人职业的商业化
三、“保身家”与科考职业化
四、基层士人生存方式变迁的局限性
第三节 基层士人中的特殊群体
一、“名士”群体
(一)时空特点
(二)良好的家庭背景
(三)浓厚的科举情怀
(四)与普通基层士人对比
二、明清鼎革之际的基层士人
(一)文化活动
(二)社会交往
(三)政治活动
三、无赖化群体
(一)轻浮佻达、不持仪节
(二)躁急奔竞、谋取虚名
(三)迂腐疏阔,穷酸可憎
(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小结

第四章 生活空间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 家庭中的基层士人
一、孝养
二、教子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
(二)局限性与实效性
第二节 宗族
一、编修族谱、维系宗族
二、资助亲眷、捐赠族田
三、兴建义学、善教子弟
四、平息纷争、维护秩序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社会交往
一、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
(一)本群体间的交往
(二)结交上层士人
(三)与下层民众及僧、道的交往
二、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
(一)讲学授徒
(二)诗酒谈宴
(三)游历访友
(四)结社倡和
三、基层士人社会交往的特点
(一)社会交往与谋生密切关联
(二)社会交往的层次性与局限性
(三)文化职能的强化与异化
(四)时空差异
小结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方文教事业
第一节 基层士人与地方教化
一、躬身砥砺
二、“年年恨为读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
三、礼制的宣传与践行
四、通俗文艺的创作
第二节 基层士人与地方文化
一、文化生活及相关成就?
(一)撰写经史著作
(二)创作诗词文赋
(三)研习书法、绘画与音律
(四)藏书
二、满足百姓需求的日用类书
三、地方文献的整理归纳
第三节 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变迁
一、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承
(一)精湛的儒学造诣
(二)儒家文化的践履
(三)投身教育、教化事业
二、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世俗化
(一)儒家文化内容及载体的世俗化
(二)基层士人群体的世俗化
小结

第六章 担当精神与地方公共事务
第一节 基层士人的担当精神及影响力
一、担当精神的形成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熏习
(二)地方文化的陶然和影响
(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四)对下层民众的认同感
二、声望的培植
(一)品行高洁
(二)乐善好施
(三)学识累积
(四)实用技能
第二节 地方管理系统中的基层士人
一、幕僚、吏及长随
二、老人、乡饮酒宾
三、约长
四、宗族维系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具体作为
一、公共设施的兴建与修缮
(一)桥梁、道路的修建与维护
(二)庙宇、学校的倡修与捐助
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日常时期的捐助
(二)灾荒时期的救助与赈济
三、地方秩序的维护
(一)言民瘼于上
(二)维护乡间秩序
(三)战乱时期的救助
四、关于基层士人作用力的衡量
小结

结论
一、基层士人群体的生存境遇
(一)生存空间的相对狭窄
(二)拓展生存空间的局限性
(三)生存观念的焦灼与迷茫
(四)士人身份的尴尬处境
二、基层士人群体的特点
(一)过渡性与矛盾性
(二)正统性与世俗性
(三)庞杂性与层次性
三、基层士人群体与山东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