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地区域演变与发展研究》:
基础数据包括研究区20世纪30年代1:50000、50年代1:25000、70年代1:50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1986年、1996年、2003年的TM影像图。20世纪30年代地形图为民国时期广东省陆地测绘局野外实地测绘,测图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1938年制版,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印,其所反映的土地利用信息,可以代表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状况。此外,有关20世纪30年代的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方面的数据,还参考了广东省档案馆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相关资料。20世纪20年代地形图为1959年航摄,1964年出版的1:25000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地形图为1975年航摄,1978年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此外,本书的研究还参考了1975年出版的中科院地理所编制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广州地理所1985年编制的1:50000海南岛土地利用图、海南岛荒地资源图、海南岛植被类型图等。
对上述三个时期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扫描,并对扫描图像进行几何校正、裁剪和拼接。以预处理后的1975年地形图为基准,对TM卫星影像图进行校正处理。经校正后的各期图像均具有相同的投影方式和地理坐标。对卫星影像还进行了去云处理,采用就近同地类替代和邻期同位置影像替代两种方法实施地类还原。海岸带宽度以国土资源部海岸带调查所规定的标准,即以距海岸线10km作为海岸带的范围。以ArcView 3.2软件为工具,对六个时期的地形图和TM影像图进行解译,建立六个时期的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以目视解译为主;TM影像图的解译,先选取典型地段,通过实地勘查,建立解译标准,再以人机互动完成解译。以ArcView 3.2软件的面积量算工具对六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各地类进行面积统计,建立了六个时期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库。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陆海相互作用必然通过海岸带功能实现,而土地利用方式是实现海岸带功能的载体。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遴选出海洋为实现其功能而产生的土地利用类型,并考察其变化,可以准确辨识海洋对陆地的影响,根据其变化还可定量测知其作用强度。纳入分析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海洋因素有:洋流、海陆大气环流、台风、海洋资源、航运(港口)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