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基于网络问政行为偏好的实证分析》:
二、网民问政回眸
从1996年中国互联网发芽,至2003年互联网产业“泡沫破裂”。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第一次“野蛮”的生长期。这期间,三大门户网站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网络江湖地位,开启了看新闻、知资讯的门户时代。传统新闻传播主体化、主流化、体制化格局逐渐被信息传播的主体多元化、观念去主流化等趋势影响。几乎与此同时,一系列中国知名的中文网络社区,像猫扑、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先后上线,集纳了大量网络言论。网络逐步成为国人阅读新闻、了解信息、娱乐游戏、谈情社交、购物消费等信息消费的新场所,当然也成为人们清谈政治、曝光投诉、发泄吐槽的载体。早期,因为网络世界无限延展、身份隐匿、环境虚拟等特性的影响,网络形成了一个脱离现实而又反映现实的“公共领域”。“网络的发展为民众内隐的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形成了形式多样化的网络舆情信息”(毕宏音,2007),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类型,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诸多热点事件如“钓鱼执法”“宜黄强拆”等在网民的热议下,引起社会的普遍反响,进而影响事态发展。
在2003年之前,“网络舆论”这一概念尚未提出,文献中所见只是“在线舆论”“网上舆论”或者“互联网舆论”等类似提法。2003年之后,因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渐次提升,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网络舆论才开始作为一个固定的概念被使用,并逐渐在认知上得到认同,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开始作为一个研究议题走进研究者的视野。特别是在“孙志刚事件”之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似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干预,网络迅速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集散地。网络舆论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随着“网络舆论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也呈逐年增长态势。”
正因为这样,人们将2003年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年,以“孙志刚事件”为标志。2003年春节后,武汉科技学院毕业生孙志刚去广州,因无暂住证在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继而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3月18日,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的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无证被收容,继而无辜遭殴打致死,其家人多次找有关方面反映无果。消息甫一传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尤其是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竞相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政府有责任及时出面纠正这种违法行为,敦促有关责任部门侦破此案,查明真相,把犯罪的机构和个人绳之以法,树立人民政府的形象。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广州市有关部门虽然迅速处理了事件,但事件已经给政府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特别是人民网,连续编发网友的评论文章,呼唤伸张正义,严惩凶手,追查责任。舆论和公众的声音,很快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同志均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尽快破案,严惩凶手。从报道的情况看,《南方都市报》首次报道案情后的四五天,广东省省级和市级政法机关就派出8个专案组分赴全国多个省份,抓捕涉案嫌疑人。由公安部、省、市等多个层次,多个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了严密的调查,并很快有了初步结果。13名涉案人员纷纷落网,并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舆论反映的情况之重视、行动之迅速、破案之快捷前所未有,提升了公众对舆论监督有效性的信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