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55043
  • 作      者:
    李根寿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根寿,男,1968年12月出生,法学博士,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前后承接的历史链条。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历史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在开创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写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拓展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范围、加深对该问题的思考,使我们从正反两面来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与必要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导师和顾问,恩格斯认识到,有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各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因此,恩格斯在回答各国党的请教时,总是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视角提建议和意见。如他在1885年给维·查苏利奇的信中明确地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在1887年针对美国的工人运动,恩格斯指出:“毫无疑问,美国工人阶级的最终纲领,应该而且一定会基本上同整个战斗的欧洲工人阶级现在所采用的纲领一样,同德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一样。在这方面,这个党必须在运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在这里,恩格斯不仅提出了理论的民族化问题,更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民族化问题。同时,恩格斯还对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运动中出现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例如,他辛辣地讽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说:“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1886年在致弗·阿·左尔格的信中,恩格斯批评侨居美国的德国“马克思主义者”“一点也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在晚年同俄国革命家谈话时更形象地指出:“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上述这些真知灼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原则,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列宁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列宁作为继马克思、恩格斯后具有世界声望的革命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伟大实践者,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首先,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性问题。
  列宁早在19世纪末就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这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920年,列宁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就曾预见到“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基础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的历史环境
二、中国革命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
三、中国革命力量逐步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
四、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土壤
一、赣南、闽西的地理条件
二、赣南、闽西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赣南、闽西的政治文化状况
四、赣南、闽西党的组织和工农革命基础
第三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
一、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民族化”的思想
二、思想铺垫:中共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早期认识
三、理论基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第二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第一节 革命道路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形成的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形成的标志
三、“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羁绊
第二节 思想路线新论断: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一、思想路线问题提出的历史原因
二、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及初步阐述
三、思想路线的雏形
第三节 建党学说新主张:着重思想建党
一、土地革命初期党中央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探索失误
二、着重思想建党提出的依据
三、思想建党路线的形成
第四节 国家政权新尝试:治国安邦的预演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立的历史条件
二、探索执政的政治机制,发展政权建设思想
三、夯实执政的经济基础,创新经济建设思想
四、主导执政的文化方向,丰富文化建设思想

第三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奠基时期
三、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决定性环节
四、人民共和国的最初雏形
第二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义
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经验
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的先声
四、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第三节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局限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不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较为欠缺
三、不正确的党内斗争给“中国化”事业蒙上阴影
四、盲目依赖共产国际和照抄苏联经验

第四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一、要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展开积极斗争-
第二节 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实现时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
一、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在立足国情和吸取优秀文化传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第三节 善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一、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
二、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
第四节 坚持理论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实现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有着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二、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