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共犯从属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89621
  • 作      者:
    张开骏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开骏,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成果发表于《法学家》、《清华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刑事法评论》、《刑事法判解》和《检察日报》等,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吸收中外研究成果,为国内首部以共犯从属性为主题的专业学术著作。本书详细辨析共犯论中各种从属性概念,深入论证共犯从属性的根据,并剖析和阐明其价值理念和理论内涵,建构共犯从属性理论体系。本书对我国关于教唆犯属性的解释论和立法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价,揭示了我国刑法学界对共犯从属性理论所存在的误读误解,并严肃评析了我国共同犯罪理论通说和司法实践做法,指出其困境所在,论证在我国现有犯罪构成体系和共同犯罪立法模式下,借鉴和坚持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共犯从属性理论对共犯的成立条件及其他具体问题,提出了立场一贯的解决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共犯从属性研究》:
  教唆犯的独立性说批判了二重性说,但是,坚持独立性说的理由有所不同。余淦才先生的依据是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这一点与马克昌教授一样,有点不得要领。陈兴良教授认为第2款是处罚教唆未遂的规定,遂在解释论上持独立性说。应该说,第29条第2款规定确实是从属性说的“软肋”。主张教唆犯从属性说的学者,在解释论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以解决第2款的规范障碍。张明楷教授的论证过程是以立法论指导解释论,认为教唆犯应该具有从属性,所以努力将第2款解释得符合学理见解。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之“罪”限制解释为“既遂罪”,尽管是符合立法论的创见,但是,该解释论在刑法学界尚且是个别见解,更难言符合社会一般人的通常理解。持从属性说的杨金彪博士其实承认该款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转而从刑法整体结构上寻找依据。但是,刑法的整体结构或基本立场等能够提供宏观指导,却不能代替具体条文的规定,否则立法多一条或少一条也无关紧要了。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共犯从属性理论发展源流
二、中外共犯从属性研究概况
三、我国共犯从属性研究意义
四、共犯从属性研究理论认知
第一章共犯从属性理论背景与内涵
第一节共犯从属性与犯罪参与体系
一、犯罪参与体系及对共犯从属性影响
二、犯罪参与体系与共犯、正犯关系
三、犯罪参与体系借鉴及我国体系界说
第二节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涵
一、共犯从属性理论的概念辨析
二、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内容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实行从属性——共犯从属性的有无
第一节实行从属性说与实行独立性说
一、实行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的对立
二、实行独立性说的批判与检讨
三、实行从属性说的根据与回应
第二节我国刑法学中的共犯性质
一、教唆犯性质论争全览
二、论争总评、实务见解与解释论立场
三、实行从属性说之提倡
本章小结
第三章要素从属性——共犯从属性的程度
第一节要素从属性的内容及理论关联
一、要素从属性的类型与内容
二、要素从属性与共犯处罚根据论
三、理论评析与限制从属性说之妥当性
第二节我国刑法学中的要素从属性
一、要素从属性的理论现状与实务态度
二、理论实务评析与违法形态共同犯罪观
三、限制从属性说在我国刑法学的融入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共犯从属性理论具体应用
第一节共犯的成立条件
一、共犯的行为
二、共犯的故意
三、共犯从属的正犯
第二节共犯的其他问题
一、共犯与身份
二、共犯与错误
三、共犯的罪数
四、共犯的犯罪时地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