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1071159
  • 作      者:
    何书彬,新历史合作社著
  • 出 版 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个岛,让你读懂近现代中国与世界
  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世界巨变,激烈动荡的近现代中国
  一个弹丸小岛上,华商精英与洋人分庭抗礼,奇迹般建造出一个高度现代文明的海上花园
  
  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仅以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汇集了本土文化传统、近现代西方文明、移民文化等诸多元素;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一样,在数百年文化激荡的过程中,种种文化元素在此汇集和交融后结出累累硕果。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它仍然可以带来启迪。或许,这正是鼓浪屿留给今日世人重要的文化遗产。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讲述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鼓浪屿,在几次世界经济浪潮中的更迭与发展,如何在一次次变革中焕发出一种领先的现代经济模式,深入解读鼓浪屿从传统经济模式走向现代的独特历程。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红毛夷”来到鼓浪屿、郑氏父子时代的鼓浪屿、炮舰开启的厦门口岸、鼓浪屿“走向世界”的报道、强权下的“鼓浪屿式”近代化、鼓浪屿迎来了“黄金时代”、鼓浪屿上的“闽侨救乡”梦等。
展开
精彩书评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春秋”系列丛书共7本,分别从经济、教育、社区、医疗、宗教、音乐艺术、建筑等方面展现鼓浪屿在百年社会沿革中经历的沧桑与变迁。第1本为《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由何书彬、新历史合作社合著。
展开
精彩书摘
交锋1841

    后来时局的发展证明,“阿美斯德”号的这次厦门之行,实际上是英军的战前侦察。“胡夏米”报告对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厦门的进攻和登陆地点的部署以及英国在战后要求开辟厦门为通商口岸,都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
    “阿美斯德”号侦察厦门之后,英商打开厦门口岸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们不断向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建议。1835 年6 月2 日,格拉斯哥印度协会在致巴麦尊的信中说:“我会不得不促请陛下政府采取步骤,和中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扫除障碍。如果有可能的话,恢复我们从前享受的对厦门和其他北部口岸通商的特权。”1837 年,伦敦印度中国协会委员会在报告书中写道:“本会向陛下政府请求为英商在华获取下列地点……给予英商在厦门、宁波及北部接近北京的另一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在英商的不断鼓动中,一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越来越不可避免。
    1839 年8 月,伦敦当局开始讨论进兵中国,并在会议上决定:“采取强硬行动,派出足量的海军,让中国感觉到海军的威胁。例如封锁珠江口以及珠江到东北一线的沿海,或者还要占领厦门。”9 月,巴麦尊在致英国首相迈尔本的信中提到六个“实际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占领厦门。也是在这一年,英国海军的第一艘铁甲舰“复仇女神”号在利物浦下水了,它是英国第一艘应用水密舱的军舰,同时也是世界海军史上最早使用蒸汽动力的军舰之一,配备两门32 磅大炮及4 门6 磅大炮,并可载船员90 人。
    这时的英国,海上力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840 年,英国战列舰总吨位达到25.7 万吨,较之当时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数之和,还要多出8.8 万吨。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已经拥有一支由战列舰、巡航舰、轻巡航舰、武装汽船、运兵船、运输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分工明确、编组先进、战术灵活。
    当时的清朝水师,如何能和这样一支海军力量抗衡呢?
    1841 年8 月26 日,英国派遣璞鼎查率领“复仇女神”号等30 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载运3 500 名英军进攻厦门,鼓浪屿成为英军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英军看来,“鼓浪屿是通往厦门的咽喉”。
清军虽然做了精心的布防,但在英军的优势炮火强攻之下,“在1 小时20 分钟之内,鼓浪屿的三座主要炮台便被打哑了,为数约170 名的水兵由爱利斯上尉指挥在该岛登陆,并占领了后面的高地。第26 团的三个连也被指派担任这个任务……协助进行肃清炮台的工作”。8 月26 日下午3 时,英军占领鼓浪屿;下午4 时,厦门岛南岸的炮台阵地也相继沦陷;8 月27 日凌晨,英军攻击厦门城,当攻至城墙时,发现守军已于夜间撤走,遂顺利入城,接着派兵搜索全岛。
    英军的目的并不是长期占领厦门,而是要通过军事压力让清廷签订通商条约,为此英军放弃了厦门岛,在留下军舰3 艘、运输船3 艘和500 名士兵驻守鼓浪屿后,英军主力接着北上了。
闽浙总督颜伯焘在英军撤走之后,派兵重新占领厦门,但惊魂未定的他,面对一水之隔的鼓浪屿英军,不敢采取任何行动。1842 年,怡良继颜伯焘为闽浙总督,他不顾道光皇帝的一再严令,不仅拒不攻击鼓浪屿英军,还严令部下不得和英军发生冲突,因为他担心英军主力再回到厦门,这使得鼓浪屿成为英军所掌控的一个抵押品。
    经此一战,颜伯焘向皇帝隐瞒真情,却在私下吐露真言:“英夷船坚炮利,纪律禁严,断非我师所能抵御。”此时的清军,其装备水平还停留在两百年前,用什么来抵挡船坚炮利的英军呢?这是一次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较量,清廷别无选择,只有答应英国人的条件签订通商条约,开放厦门等地为通商口岸,从此中国被迫进入了全球化的近代经济行列。
1842 年8 月29 日,《南京条约》签订,曾经对西方紧锁的中国大门从此打开,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同时,这一条约也规定,鼓浪屿“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驻扎鼓浪屿的英军士兵分属爱尔兰18 团和苏格兰26 团,到1845 年3 月22 日,清廷付完了全部赔款,他们才全部撤出了鼓浪屿。与后来人们印象中那个整洁干净的鼓浪屿不同,当时的鼓浪屿对于驻守这里的英军来说简直是一个噩梦,由于“到处肮脏和污秽”,驻岛的英军有“上百人发烧病倒”。
    《“复仇女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也记载:初次登陆鼓浪屿的英军看到的鼓浪屿面貌为:“地多岩石,起伏不平,大部分是不毛之地,但也有不干净的稻田穿插期间,使此地环境极不卫生”;“有一个时期,我们在这里驻扎的部队的死亡率是很可怕的,几乎没有一个军官不生过病。”
    但鼓浪屿也有让当时的英国人惊讶的一面,英国人发现,鼓浪屿居民虽然地处僻陋海岛,但得益于闽南的航海传统,他们的见识却丰富,英国人麦克法森在他的回忆录《在华二年记》中这样写道:当时的鼓浪屿居民,“对欧洲人的风俗习惯比广州商人更加熟悉,他们能够列举东印度群岛的物产和讲述许多地方的政府,如数家珍。新加坡的名字对所有的人都很熟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