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需谨慎世事皆学问 致成长中的我们》:
刘备以情动人的做法,实在令人佩服。而诸葛亮也被他三顾茅庐的行为所感动,最终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打江山。从刘备的行为上来看,他不是一个居高自傲的人,相反,他谨慎谦虚,懂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道理,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建立蜀汉皇朝的一个必备素质。
试想,如果刘备采取强硬的手段,如张飞所说,强制带诸葛亮来,想必诸葛亮就算身在蜀国,心里也是不愿意真心帮助刘备的。
就如下故事,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只刚刚饱餐完的狼发现一只绵羊倒在地上,它知道是被吓昏倒的,于是将绵羊叫醒,并安抚它不要怕。还向绵羊保证:只要它说出3件真实的想法就放它走。
绵羊想了想,如是说:“第一,不想遇到狼;第二,如果一定要遇到,最好是只瞎眼的狼;第三,我希望所有的狼都死掉,因为我们对狼丝毫没有恶意,而狼却常来攻击我们羊群。” 狼想了想,认为绵羊说的话一点错也没有,就放它走了。
可见,在道理面前,就算是一向占上风的狼也有退让的时候。
一个知县大人受理了一宗非常重要的案子。
不久,案件的全部事实被调查得水落石出,这位知县并没有给予开庭审理,而是独自一人在房间内整整两曰闭门未出。
直到第三日,他才将与案件相关的人全部召到大堂上,要求大家从各个方面向他提问。只见他面对十余位熟谙案情审理的发问者,来者不拒,对答如流。
案件审理数日,经过多轮激烈辩论,这位知县“舌战群儒”。总是令对方无言旦对。这样一来,大家不得不承认知县所审定的结果就是事实!最终,知县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公正的判决。
事后,大家询问心得,知县说:“我有两天都没有出门,就是在不断假设被告和原告提出的各种论点,然后一一与自己辩论,直到自己说服自己,有把握胜出,才开门出来。后来开庭了,请大家都来与我辩论,这个过程也是逐渐印证自己观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才能在法庭上说服别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众人听后,深思许久,大家都对知县产生了钦佩之情。
说服别人之前,首先要说服自己。能够以理服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支持。
如今,我们生活在文明、法制的社会里,我们做每一件事的基本准则是符合法律、法规、制度。要为一事做出决定时,需要反复考虑和推敲,故到让更多的人认可。
天下之理是贯通的,一条公理,在明理人的心中位置是确定的。就算是他人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接受我们新的观点。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新观点强加于任何人,而是可以通过阐述、辩论来辩明道理,就像故事中的知县一样,先做到“能说服自己”,也为能够说服别人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那么,你说的任何话,在他人眼里都是肤浅、轻率的,至少也是底气不足的。
古代有位大侠,名叫郭解。
一次,洛阳有个人因为与他人结怨而感到烦恼,便多次恳请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但是,对方就是不给他面子,事情就这样纠缠不下。后来,这个人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也希望能够帮助这个人解决问题,就爽快地接受了这个请求。郭解亲自上门拜访那个不愿妥协的人,并对他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这人好不容易被说服同意和解。
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就可以走人了只。可是,这事还没完,郭解对那人是这样说的:“我听说你们这个事情,在之前已经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了,但你们没有达到相互认可,。便没能调节成功。这次呢,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可以帮你调解成功是你给我面子,让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之后,郭解又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那个人明白了郭解的用意,便答应了郭解的请求,也对郭解的大度赞叹不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