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洪流:古代骑兵》:
马其顿伙友骑兵
征服绳结
在小亚细亚的佛律基亚,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农民出身的国王戈耳迪,曾用山茱萸树的皮做成的绳子将自己用过的马车的车轭和车辕系在一起并打了个复杂的死结,他留下预言:谁能解开这个绳结,他就能征服整个亚洲。
不少想成为亚洲之主的人都试着解开这个绳结,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公元前4世纪的一天,有位来自欧洲的国王也做了尝试,同样没有成功。他毫不犹豫地拔出自己的佩剑,将绳结一劈两断,而后讥讽地说:“问题解决了。” 这句话很短,但包含着巨大的野心,背后的意思就是:让亚洲在我的剑下屈服吧。
这位国王的口气不小。通常说来一个人如果口气太大,那他的能力一般都不咋样。但这位国王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内,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诺言,证明了他并不是个只会吹牛的家伙。这位野心与能力兼具的国王,就是号称“万王之王”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那亚历山大大帝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了征服亚洲的雄心壮志呢?千百年来,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评价和称颂可谓是不计其数,但大多是简单的对其出色的军事政治才华的吹捧,不免流于俗套,而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评论可谓别具一格:“他(亚历山大)是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一语点破了大帝战无不胜的关键:拥有一支出色的骑兵队伍,以及出神入化的骑兵战术。
古罗马时代的亚历山大大帝铜像 马其顿骑兵已经被公认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乃至西方世界最优秀的骑兵之一,但它的由来和壮大却不是用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看官莫急,我们先从马其顿王国的发展说起。
古希腊世界的构成是很有特色的:整个半岛被多山地形分割为无数个城邦,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外交。这使得古希腊世界看起来和我国的东周王国有些相似——说白了就是一大片诸侯国的联盟嘛。如果把古希腊世界比作东周列国的话,那马其顿王国就类似于秦王国:地处北方,和内地各城邦交往甚少;内地城邦地处山地,经济上以农业为主,马其顿王国却是地处平原,人民多从事畜牧业。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多年来希腊各城邦一直视马其顿为蛮夷,而非希腊人的一员;二,当其他城邦因地形及经济形态限制,作战只能以重步兵方阵为主、少量骑兵为辅的时候,马其顿王国却能轻松建立起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队。
不过,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队和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是两回事,由于被南方城邦视若异类,遭受来自他们的攻击对于马其顿王国而言是常有的事。
马其顿诸王奋起抵抗,但多以失败告终,甚至到了不得不将王子派到敌国作为人质的屈辱地步。直到公元前357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即菲利普二世)登位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
菲利普就是前文提到的前往敌国作人质的王子,由于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二世在与敌对城邦底比斯的争斗中败北,他被迫在底比斯待了3年。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底比斯当时是希腊城邦中最强大的,菲利普在底比斯逗留期间,乘机悉心学习对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理论成果。当他回国继承王位后,他就利用那3年所学到的知识,在国内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改革。
改革的内容简单来说有如下几点:1.将军队职业化,马其顿从此成为继斯巴达之后第二个拥有职业军队的希腊城邦;2.对马其顿步兵的装备和阵型进行改良,创造了别具特色的马其顿方阵(这个下文将会提到);3.加强王权,令马其顿成为一个君主集权制国家;4.对马其顿骑兵进行了改组。这事值得一提。
其实举措3和举措4彼此关系不小,古希腊大多数城邦实行的是民主制或军事寡头制,无论哪种制度,城邦的政治大权都掌握在贵族手单。菲利普为加强集权,命令马其顿贵族们将自己的儿子全部派到宫中来,组建了一支贵族骑兵队。虽然古希腊其他城邦的骑兵同样多为贵族充任,但马其顿的贵族骑兵的主要任务却是作为国王的近卫骑兵队而存在。当然,这样做也有另一个目的:所有马其顿贵族之家等于都朝宫中派出了人质。
虽说这一做法有着预防的意味,但菲利普表面上对这支官二代骑兵还是挺客气的,宣称他们为自己的“伙伴”而不是“手下”,这支骑兵队因此得名为“伙伴骑兵队”,又称“伙友(hetairoi,古希腊语eratgot)骑兵队”。在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统治时期,伙友骑兵队不仅是马其顿骑兵乃至马其顿军队中的头号精锐,更成为亚历山大大帝每场战役取胜的关键之钥。
伙友骑兵的装备 既然是头号精锐,那装备也势必是最好的。伙友骑兵的防护装备包括波奥蒂亚式头盔(The Boeotian helmet)和胸甲、胫甲、盾牌,兵器有绪斯同骑枪(The xyston)、科庇斯弯刀或希腊剑(The xiphos)。
波奥蒂亚式头盔用金属薄片制成,是一种开放式头盔,盔顶为半圆形,周围环绕着一圈宽阔的下斜式帽檐,帽檐后端下垂,前端突出,边缘则呈现层叠状,这样骑手的颈部、前额以及侧面便都能得到防护,而与此同时又不影响骑手的视野范围和听力,这种设计令古希腊著名军事家色诺芬都称赞不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