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343064
  • 作      者:
    王媛媛编著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媛媛,女,1985年生。河北沧州人,现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交通、物流网络、供应链等领域的研究。201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2013年德国不伦瑞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在期刊《ZEVrail》、《铁道学报》等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充分借鉴和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理论、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编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行车组织、客流分析、列车运行图编制概述、大小交路行车计划编制模型与算法、共线交路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网络列车运行衔接协调优化等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可供从事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运营决策及相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
  (5)行车指挥中心(OCC)的运作办法将发生变化,除原有的一线一个行车指挥中心外,还将设置一处总指挥中心,以宏观调控各联网线路的分指挥中心中的列车运行调度、电力监控(SCADA)、车辆调度、防灾报警(FAS)、车站管理/旅客服务(BAS)、票务管理自动售检票(人FC)、列车自动控制(ATC)等。总行车指挥中心与分行车指挥中心间的关系如国家铁路中的铁路局调度所与分局调度所间的关系,分行车指挥中心受总行车指挥中心的业务指导和领导。 
  (6)联通联运后,在线路的连接站,都形成正线平面连接,从而构成平面交叉,对行车将构成直接威胁。为保证行车的绝对安全,需在其中的一条线上,在连接处分别设置上行和下行的安全线(避难线),同时在该衔接站设置行车线路所,负责2条线路上的列车过轨而须办理的行车闭塞、操纵联锁信号和道岔。它同时须接受两相邻线路的分行车指挥中心的业务指导,但都接受总行车指挥中心的领导。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国家铁路中的上下级关系,下级必须服从和执行上级发布的命令,呈半军事化组织管理。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轨道交通
1.2.2 行车计划
1.2.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类
2.1.1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2.1.2 按路权及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分类
2.1.3 按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分类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
2.2.1 地下铁道系统
2.2.2 轻轨铁路系统
2.2.3 市郊铁路系统
2.2.4 独轨铁路系统
2.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征
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趋势
2.4.1 单线独立运营向多线网络化运营过渡
2.4.2 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
2.4.3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线路之间实现过轨运输
2.4.4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发生较大变化
2.4.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化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与行车组织
3.1 运输计划
3.1.1 客流计划
3.1.2 全日行车计划
3.1.3 车辆配备计划
3.1.4 列车交路计划
3.2 行车组织
3.2.1 行车组织基础概念
3.2.2 行车组织的基本规定
3.2.3 行车组织指挥架构
3.2.4 行车指挥基本规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
4.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概述
4.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
4.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一般特性
4.2.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间特征
4.2.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空间特征
4.2.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
4.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变化规律
4.3.1 客流不确定性分析
4.3.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因素
4.3.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成长规律
4.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4.4.1 客流预测模式
4.4.2 客流预测方法
4.5 客流调查
4.5.1 客流调查种类
4.5.2 客流调查汇总指标
本章小结

第5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概述
5.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概述
5.1.1 列车运行图概念及特征
5.1.2 列车运行图图形表示方法
5.1.3 列车运行图的分类
5.1.4 列车运行图要素
5.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5.2.1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原则和步骤
5.2.2 列车运行图编制数据
5.2.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总体结构与流程
5.2.4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方法
5.2.5 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检查
5.2.6 列车运行图的指标计算
5.2.7 列车运行图的使用
5.3 实际列车运行图的铺画和调度工作统计
5.3.1 实际运行图的作用
5.3.2 列车运行记录
5.3.3 列车运行指标
5.3.4 调度工作的统计
5.3.5 调度工作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小交路模式下行车计划编制模型及算法
6.1 问题的描述
6.2 大小交路模式抽象描述
6.3 模型的构建
6.3.1 基本假设
6.3.2 乘客出行成本
6.3.3 运输企业运营成本
6.3.4 数学模型
6.4 模型的求解
6.5 算例分析
6.5.1 参数输入
6.5.2 求解结果
6.5.3 灵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共线交路模式下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及算法
7.1 复杂交路形式
7.1.1 线路网络结构特征
7.1.2 特殊运输组织方式
7.2 共线交路抽象描述
7.3 共线交路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分析
7.3.1 行车间隔的确定
7.3.2 折返模式
7.3.3 折返站间隔时间
7.3.4 车底运用方式
7.3.5 车底出入库方式
7.4 列车始发布点方案模型及求解
7.4.1 模型基本假设
7.4.2 列车始发布点方案编制模型及求解
7.5 共线交路运行图编制双层规划模型
7.5.1 模型总体思路
7.5.2 下层模型的构建
7.5.3 上层模型的构建
7.6 共线交路运行图编制算法设计
7.6.1 算法思路和流程
7.6.2 算法设计
7.7 算例分析
7.7.1 实例数据
7.7.2 求解结果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衔接协调优化
8.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抽象描述
8.2 列车运行衔接协调特征
8.3 换乘等待时间
8.4 网络列车运行衔接协调优化模型
8.4.1 模型的思路
8.4.2 基本假设
8.4.3 线路换乘衔接方案
8.4.4 单一换乘衔接对协调优化模型
8.4.5 网络列车运行衔接协调综合优化模型与求解
8.5 算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9章 计算机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系统设计
9.1 系统设计原则
9.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9.3 系统功能需求
9.4 系统性能需求
9.4.1 主要技术原则
9.4.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9.4.3 软件安全基本要求
9.4.4 人机界面要求
9.5 数据库设计
9.5.1 系统数据分析
9.5.2 系统数据管理特征
9.5.3 数据库设计要求
9.5.4 数据库选型
9.5.5 数据结构
9.6 系统功能设计
9.6.1 数据管理及维护子系统
9.6.2 客流特征分析子系统
9.6.3 车辆选型与列车编组设计子系统
9.6.4 列车运行交路子系统
9.6.5 全日行车计划子系统
9.6.6 列车运行图编制子系统
9.6.7 列车牵引计算子系统
9.6.8 车站辅助配线子系统
9.6.9 指标统计子系统
9.7 系统总体设计
9.7.1 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9.7.2 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9.7.3 系统总体设计构想
9.7.4 系统设计中面临的难题
9.7.5 系统结构设计
9.8 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9.8.1 系统运行环境
9.8.2 系统开发工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共线交路理想初始布点方案
附录2 共线交路列车运行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