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电视:角色变迁功能转型及其反思(1988-2011)》:
其中,《话说运河》使用的作家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多为一时之选,因此最能代表作为撰稿的知识分子参加纪录片创作的媒介实践,下面就以该片为例,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一、《话说运河》的文本分析
《话说运河》摄制于《话说长江》之后,总导演戴维宇曾这样概括它们的差异:“如果说,在我们涉足于长江的时候,注意力还多是集中于祖国山川的风貌,那么,在我们选择运河这一题材时,则是更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去追溯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去表达中国人民创造东方文明的艰苦历程……去话说运河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散发出的人情味与乡土气。”而有关历史和文明的主题正好能被知识分子借题发挥,由此,他们笔下的大运河不再停留于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丰饶物产的介绍,而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沿河各地的丰富文化,并折射出一些值得警惕的现实问题。在《话说运河》播出后不久,学者张凤铸就专门撰文评之为“有气势也有文采”,如果说“气势”主要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那么“文采”则更多是创作者人文情怀的个性化抒发,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使得《话说运河》的解说词文本显出很强的知识分子气质,下面将分而述之:
(一)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观照运河的价值,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鲜明的民族主义意识
在《话说运河》中,知识分子话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运河历史及其文化的珍视,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述,来唤起观众的民族主义情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