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字号故事》:
第一章 聚首百药平康兆民 各位,不说吃不说喝,先说药。什么最重要?身体。平时养生,有病治病,就离不开药。
武汉素为药材集散中心。明代武昌芝麻岭、察院坡一带药市已经很兴盛。汉口享誉数百年的叶开泰药店,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在汉口河边鲍家巷开业。明末汉口已有“药帮巷”专业小街,各地药商糜集,有“药材香过岭”的美誉。有名的河南怀(庆)帮“协盛全”就于清初在药帮巷开业。
这里不说那些药号药行,只说药铺。药铺是直接为居民供药的商户,多集中在人烟稠密的闹市。武昌的药铺在芝麻岭、察院坡;汉阳的药铺在显正街、西大街、瓜堤街:汉口的药铺在杨家河、武圣街、泉隆巷,后并向新兴闹区汉正街、集家嘴、黄陂街、江汉路等处。
这些药铺出售的药材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始能入药,这叫饮片业。后因滋补营养药需求上来了,从中又分出参燕药号。药铺直接与人身疾病关联,武汉各店炮制方法特色,一旦取得患者信任即可经久不衰。叶开泰开始于明末,至今牌名犹存。其他老字号药店也存在较长时间,如万鹤龄、刘天保、金同仁、达仁堂、保和堂。如今还可见到的老字号药店还有初开堂、刘有余堂。制作眼药起家的马应龙也属于年成久远的老招牌。
这正是:誉满杏林寿身寿世;材储药圃医国医民。
金字招牌——叶开泰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找哪里抓药?老武汉人想起了“叶开泰”。在武汉,年数最长的字号要数“叶开泰”药店,岁月的沧桑不曾抹去脸上的皱纹,守着先辈传下的祖训,顽强地开辟药业的一片天地。多年来,武汉人有句顺口溜,称“叶开泰的药,闹死人都是好的”,“吃死人不填命”。以前民众乐园曾有灯谜,谜面为“一蓬顺风到暹罗(泰国的旧称)”,谜底就是这个老字号。由此可见,人们对叶开泰赞誉极高。我们就来说说叶开泰的故事。
(一) 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一位叫叶文机的汉子随父亲逃难到汉口。父亲是一个民间老中医,号称“叶神仙”,他们俩在今汉阳古琴台附近摆起了药摊,行医卖药。
1637年,叶神仙去世,叶文机继承父业。当时湖南岳阳一带瘟疫流行,他前往应诊,用药灵验,甚见功效,深得驻军简亲王的赏识并予赞助。于是,他借这一财力在汉口鲍家巷口找了间房子,挂出了“叶开泰药室”招牌。取名叶开泰,乃叶神仙之嘱:“叶家药铺开业,只图国泰民安”,以叶氏之姓加开泰之意,便名为叶开泰。叶文机自制成药,并悬壶应诊,以医荐药,由于医药两便,很受百姓欢迎。
第三代传人叶宏良接手“叶开泰”时,社会局势逐渐安定,这对业务的拓展无疑是天赐的春风春雨,于是他将药室迁到汉口大夹街(今大夹街231号),并更名为“叶开泰药铺”。到第七代传人,就出了个名人叶名琛,他科举入仕,有过被清政府赏识的镇压凌十八、广东天地会起义的经历。1847年聘任广东布政使,1850年升为两广总督,成为叶氏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广州时,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城陷后,叶名琛为英军所俘,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英国人逼他穿朝服朝靴,戴三眼刁翎红缨,在玻璃房中售门票,以显示大英帝国对中国的侮辱。叶名琛怀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决心,最后吞石自杀,以保持民族气节。群众对叶名琛深表怀念和尊敬,叶开泰的名气与日俱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