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论丛(2015年第1辑·总第23卷)》:
在马一浮的思想中,华严宗“一真法界”与天台宗“开权显实”侧重在揭示和解释诗的形成与诗的作用,而在诗词写作上,马一浮更多地借鉴禅宗思想以作增上胜缘。其实,以禅理、禅意论述诗词创作以及诗词境界的理论,可谓代不乏人,那么马氏之诗对于禅宗思想又有哪些借鉴呢?
首先,作诗与参禅是相通的,从根本上说作诗与参禅并无二理。作诗要见性,要证悟到“一真法界”和“开权显实”之理,方为究竟,而此亦参禅之旨趣所在,故可谓“诗至乃通禅”。马一浮与诗人洪允祥论诗说:“公谓读书作诗,正须用情识,此实不然。读书到怡然理顺、涣然冰释时,作诗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时,已非情识境界。此事用力到极处,亦须智讫情枯忽然转身始得,直与参禅无异。否则爱憎取舍,终身劳扰,读书必失之穿凿,作诗亦堕入艰涩,岂有洒落自在分耶。否则爱憎取舍,终身劳扰,读书必失之穿凿,作诗亦堕入艰涩,岂有洒落自在分耶?”可见在马一浮看来,诗与禅最为接近,非一非异,只有参透禅关,见性顿悟,才能懂诗,才能作诗,作诗才能洒落自在。因此,在历代诗人中,马一浮最欣赏诗中有禅理者,其云:“晋宋诗人,只陶、谢时有玄旨。谢诗虽写山水,着玄言一两句,便自超旷。唐人王摩诘最善用禅,故自高妙。”因此很自然的,在历代之诗论中,他也最欣赏严羽“以禅喻诗”以至王渔洋“神韵”一脉之诗论,故云:“严沧浪以‘香象渡河’、‘羚羊挂角’二语说诗,深得唐人三昧。”不过,马一浮据其立场,又指责沧浪、渔洋只是“借禅喻诗”、“以禅释诗”(也即《沧浪诗话》说的“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而非“诗禅无异”、“诗禅相通”、“诗禅一味”。两者似同实别。前者对于禅理,略有所知,即为已足;后者对于禅理,必有深造,真参实悟。据此,马一浮作诗对二子作出批评:“香象渡河观谛实,神羊挂角喻空灵。沧浪只眼犹窥管,何况渔洋等聚萤。”其弹呵之意不可谓不严,由此可见马一浮与严羽一派之诗论还是有实质性的分野的。而即使是对黄庭坚等对于禅理应略有体悟的大诗人,马一浮也指出其引用禅宗公案也只是“随手摭用”,而并非完全参透其中理趣然后作诗。综上言之,既然参禅与作诗无异,因此马一浮指出学诗者不要只局限在学诗上,而要知道诗之外别有事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