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57691
  • 作      者:
    延军平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准确判断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趋势是灾害研究的关键。《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应用对称性原理,通过可公度方法提取自然灾害的对称性结构规律,研究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台湾地震、汾渭盆地地震、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淮海流域旱涝灾害、黄土高原旱涝灾害、新疆气象灾害、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和西北中部旱涝灾害等典型区域的自然灾害时空规律,寻找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窗口期,对相关区域重大自然灾害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判断。应用对称性原理创新地理学研究方法,通过探寻时空规律、构建时空结构和判断未来趋势,为认识重大灾害时空对称性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提高我国灾害综合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内容翔实,观点新颖,说理充分,图文并茂,可供我国灾害统计、灾害地理和地理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校师生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再研究》:
  1.2.5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关键性问题
  准确判断生态响应程度,是评价生态效益、设计生态制度的关键性问题。全球变暖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及格局变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气候变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对生态系统格局产生影响,其机理尚不清楚。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本设计将研究近60年来气候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气候与生态的演化方向,研究21世纪气候变化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判断重大环境灾害发生趋势。通过建立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生态系统的适应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以判断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二者相关研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2.重点问题
  (1)西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研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气温、降水、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认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格局,是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前提,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新变化形势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的关键依据。
  (2)生态工程效益综合评价。从重大生态工程的结构、功能、生产力三个方面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对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是集成生态保护战略的重要依据。
  (3)生态制度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目标是全面提升西部生态保障能力,其中初步设计的能够提升西部生态保障能力的生态制度结构体系,包括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保护法》,实行国家财政的常规生态支付制度,加强生态文化工程建设等。
  3.难点问题
  (1)气候变化下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机制。
  (2)集成创新生态制度顶层设计。
  1.2.6创新或推进之处
  1.问题选择的突破性
  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相结合的全新命题,实现了从生态环境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突破,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发展变化的新阶段,是生态环境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切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新党章中提出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进展。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西部生态安全顶层设计与灾害统计研究
1.1 生态建设制度评价及完善途径选择设计
1.1.1 研究意义
1.1.2 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1.1.3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1.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2 西部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顶层设计
1.2.1 研究意义
1.2.2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1.2.3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
1.2.4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
1.2.5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2.6 创新或推进之处
1.3 西部生态脆弱区重大生态安全风险识别、管控与应急处理设计
1.3.1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1.3.3 学术思想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资料文献发现利用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1.3.4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
1.3.5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
1.3.6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 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决策设计
1.4.1 研究价值
1.4.2 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1.4.3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
1.4.4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L4.5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6 创新或推进之处
1.5 科学技术创新与计算灾害
1.5.1 关于创新
1.5.2 技术与科学
1.5.3 计算灾害
L5.4 本书研究内容的前沿性
1.5.5 前期研究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章 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
2.1 研究区概况
2.2 汾渭盆地历史地震灾害时空特征
2.2.1 历史地震时间特征
2.2.2 历史地震空间特征
2.2.3 历史地震与月相相关性分析
2.3 汾渭盆地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2.3.1 汾渭盆地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2.3.2 北段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2.3.3 中段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2.3.4 南段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2.4 汾渭盆地地震相关机理分析
2.4.1 汾渭盆地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2.4.2 汾渭盆地地震与月相相关性分析
2.4.3 汾渭盆地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2.4.4 汾渭盆地地震与鄂尔多斯地块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
3.1 研究区概况
3.2 台湾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1 台湾(含附近海域)Ms≥7.1 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2 台湾陆地Ms≥6.7 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3 东南地震带Ms≥7.1 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4 东北地震带Ms≥6.2 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5 西部地震带Ms≥7.1 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 台湾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1 台湾(含附近海域)Ms≥7.1 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2 台湾陆地Ms≥6.7 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3 东南地震带Ms≥7.1 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4 东北地震带Ms≥6.2 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5 西部地震带Ms≥7.1 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4 台湾地震相关机理分析
3.4.1 台湾地震与板块运动相关性分析
3.4.2 台湾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3.4.3 台湾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第4章 京津唐地区重大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5章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6章 西北中部地区早涝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7章 秦岭南北地区早涝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8章 黄土高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9章 新疆气象灾害时间对称性
第10章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对称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