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结构变迁中的民生经济思想及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9530
  • 作      者:
    方建国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方建国,博士。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多项国家软科学项目。在省部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一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结构变迁中的民生经济思想及理论研究》以中国几次大规模结构大变迁和社会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根据历史资料来分析这些时期的民生经济思想。《结构变迁中的民生经济思想及理论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790028),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从历史性原因、结构性原因和体制性原因等出发,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民生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更加科学的对策。
展开
精彩书摘
  《结构变迁中的民生经济思想及理论研究》:
  法家的成功使后世儒家明白了改革要适应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更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道理。所以,秦汉以后的儒家明显法家化了,形成了儒、法合一的趋势,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法家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强力压迫的一面,而儒家则代表着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一面。儒家与法家的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刚柔结合、暴力与文明的结合,表现出了封建统治的两面性。儒、法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中国的政治统治或思想统治便进入了一个以法为骨、以儒为肉的时代。“随着民族国家统一的要求,以及秦、汉大帝国的相继出现,由于现实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遂使‘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或者说,由于社会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为思想的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因此,先秦思想多元化特征也日趋混合、杂交而趋向一元化。
  这一变化除了直接影响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之外,最为严重的是汉代儒家将法家尊君事君取代了孟子“民贵君轻”和荀子“从道不从君”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弃置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政治观。从而抛弃了孔子所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利民、惠民和富民思想,树立了君主利益至上的剥削主义民生论,这种民生论就是保证百姓之生存以维护地主阶级的专政,将百姓的生存看做是地主阶级剥削财富的源泉,看成是统治阶级榨取经济剩余的条件,而不是真心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一切改革之法要以民生为目的,否则所有革新就是矫枉过正,会留下严重的后果。秦建立了一个完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统治,为了维护和巩固这个统治的权威,开展了焚书禁学、统一思想的活动,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人民实行思想钳制。这种专制主义不但不容忍任何政治上的不服从,也不容忍任何不同的意见,特别是那些不同意见、看法的理论依据和来源的学术思想,所以就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极端的文化专制。为了统一或集权而严肃法令本无可厚非,情有可原,但消灭异见的做法显然是矫枉过正了。后世有人评说秦亡于法,这过于片面。法是专制立国之本,相对于奴隶制而言,它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它也算得上是功莫大焉。所以,法不是亡秦的根本原因,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地掌握法的精神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是矫枉过正地将法变成了侵害或危及广大人民利益的严刑峻法,特别是商鞅和韩非平齐了法以外的一切标准,绝不允许道德的渗入,斩断了法同历史和文化继承的关系,“使法丧失了多元价值的调剂与平衡,于是它本身也成为僵化的死法令。”鉴于此,不能简单地说秦亡于法。如果非要说秦亡于法,那么也只是由于这个法的非相对性和片面性,即法只是成为控制百姓的工具而不是利民的手段,只是禁锢百姓而不是“禁君”之法,对君王毫无约束力,这显然不符合地主一农民二元利益结构的需要,这才是秦亡于法的正确说法。二、西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盛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结构大变迁和社会大转型的时期,秦汉时期是巩固封建主义势力和经济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渐趋于稳定,民生思想也逐渐趋于统一,奠定了中华社会小农经济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个从急剧的结构变迁到结构稳定的过程,其间民生思想、政策和主张的变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值得认真研究。秦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之后,由于一直奉行法家农战政策,通过严刑峻法和封建高压措施来保证人民生产和生活纳入封建专权主义的轨道,关于民生的思想乏善可陈。秦虽然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秦的统治者以为统一王朝从此可以安稳无忧,没有及时调整国家基本政策,继续推行农战国策,这是以征服天下的农战政策来统治和治理天下,延续强赋税和劳役的方针,违背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违背了广大人民“思安求富”的意愿。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政策篇:民生经济思想和政策演化
第一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迁的民生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先秦民生思想渊源
第二节 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基本观点
四、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政策主张
五、先秦诸子百家“富民”经济思想概论
六、小结
第三节 秦汉时期民生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专制化
一、法家与专制主义的兴起
二、西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盛行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民生经济思想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民生意义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民生内涵
第三节 发展实业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手段
一、发展实业,奠定民生经济基础
二、求富必在民生
第四节 “耕者有其田”和“节 制资本”为民生制度保障
一、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二、节 制资本,防止个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三、分配的目标在于养民
第五节 小结
一、民生主义的进步意义
二、民生主义的历史教训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民生经济思想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生经济工作
一、消灭压迫、剥削性质的土地制度
二、建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所有制结构
三、大力发展生产,解决民生困难
四、大力发展商、贸和工业,搞活民生经济
五、通过劳动组织创新来改造社会
六、注重就业和分配问题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经济思想
一、改善民生就是要“改良群众生活”
二、发展民生经济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三、改善民生要讲实际
四、民生发展需要新的制度保障
五、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问题
六、改善民生还要讲策略
第三节 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生经济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民生经济
一、社会主义民生的基本含义
二、计划经济的民生经济思想及其政策
三、经验教训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生经济思想
一、引入市场搞活经济,着力解决温饱问题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全力奔“小康”
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梦”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征

第二部分 理论实践篇:民生经济理论和实践探索
第五章 结构改革的民生效应
第一节 经济学中的结构与福利理论
一、结构理论
二、福利理论
三、福利模式
第二节 我国民生问题及其结构成因分析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特征
二、我国民生问题结构性成因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结构改革的民生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民生福利的评价公式及指标值解读
二、结构性指标提升民生福利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福利改革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社会福利模式和理论进展
一、社会福利的几种模式
二、社会福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福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一、物质资本视角的局限性
二、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三、社会福利制度一人力资本积累一经济增长
第三节 人力资本导向的中国福利制度改革
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历程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指数构建
第四节 福利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改革因果关系检验
二、经济增长的福利制度改革效用分析
三、中国福利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第七章 财政分权与政府民生支出
第一节 相关理论和文献
一、分权理论研究
二、文献研究
第二节 财政体制演变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特征
一、中国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演变
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民生支出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行为理论
一、传统财政分权的分析范式在中国的局限性
二、中国财政分权的分析方法——基于内在激励的视角
第四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行为模型
一、模型假设
二、模型分析
第五节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民生支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说明
二、实证分析
三、结论
第八章 包容性发展、社会资本与广义收入差距
第一节 理论与文献研究
一、包容性发展理论
二、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二、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社会资本对广义收人差距变动的作用机理
一、包容性发展与广义收入差异
二、广义收入的定义和测算
三、社会资本增进还是削弱了收入水平
第四节 社会资本对广义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二元选择模型的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二、基于回归分析的收入差距贡献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