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继发性心血管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211734
  • 作      者:
    布艾加尔·哈斯木,孟晓萍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布艾加尔·哈斯木,1969年出生,维吾尔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知名专家进社区”心血管项目专业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业委员。南京市第八批中青年行业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卫生局医学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人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会委员,JACC中文版编委,亚太心脏联盟成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会员,北京长城国际心血管疾病会议同声传译专家。EARLY“发现和干预中国高血压隐匿危险因素”协作组委员,“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价试验(ACE)”南京明基医院分中心负责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年获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新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上海同济大学心肺血管中心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预防心脏病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赴日留学1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参编书籍6部,主编2部。主持南京市科技发展项目1项,南京市医学人才培养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项目2项。
  
  孟晓萍,1955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埃默里(Emory)大学医学院进修,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3项由美国健康研究学会及两项心脏病研究学会资助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冠心病不稳定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这一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13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医学期刊。曾连续两届担任美国亚特兰大华人生命学会副会长,曾四次获得教育部春辉计划资助回国讲学及学术交流。2004年回国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担任吉林大学英语留学生诊断学教学组组长、英语内科学教学组副组长,组建了基质金属蛋白酶实验室,在国内开展了首例酶谱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检测。在早期发现冠心病不稳定斑块,早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尤其是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和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回国后有28篇文章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曾承担省、市科研课题5项,获吉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三等奖2次,校医疗成果奖1项。现社会兼职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及中国保健常务编委。
展开
内容介绍
  《继发性心血管病》总结了内分泌、神经科、风湿免疫科、呼吸科、烟草、药物、放射、毒物、医源性等疾病对心脏的影响,详细讲述了各种原发病的表现,重点描述了心脏相关症状及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希望《继发性心血管病》能够作为心脏科及相关科室临床医师案头的一本常用书,对大家的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继发性心血管病》:
  第八节 肾上腺髓质增生症及嗜铬细胞瘤与心脏病
  肾上腺髓质疾病即肾上腺增生或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病理生理方面,主要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主要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此病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外,还可能在肝、胆囊、肠系膜、膀胱等处出现。
  【简介】
  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异常引起的疾病。由于肾上腺髓质细胞与交感神经节细胞在胚胎期共同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因而它们在解剖与功能上有着密切关系。
  肾上腺髓质位于肾上腺中央,主要由高度分化的嗜铬细胞构成。嗜铬细胞与交感神经节细胞同源,在胚胎期都来自原始神经嵴细胞,两者广泛而紧密地伴随存在。出生后肾上腺外的嗜铬组织大多退化消失,少数嗜铬组织可残留在交感神经节处。嗜铬细胞的分泌活动直接受来自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支配,后者与嗜铬细胞形成突触,不同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引起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因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结构。嗜铬细胞为大的多形细胞,呈圆或索状环绕在血管周围,胞质中含有许多中等电子密度的颗粒,能被氧化剂铬酸盐染成棕褐色,这是由于颗粒中所含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产生氧化及聚合作用所致,故这种细胞叫嗜铬细胞,这种染色特性称为嗜铬反应,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中含有同样的颗粒,但颗粒内只含去甲肾上腺素。
  嗜铬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其化学结构都含有儿茶酚核和一个含氨的侧链。儿茶酚胺在体内起着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双重生理作用,由于交感神经节细胞内一般不含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不能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而转变为肾上腺素,因此,交感神经节细胞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末梢作为神经递质,起局部信号传递作用。而肾上腺髓质内含有合成肾上腺素所必需的PNMT和高浓度的皮质醇,因此PNMT在高浓度皮质醇激活下,在髓质合成与分泌的儿茶酚胺中,肾上腺素约占80%。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一起释放人血,通过与广泛存在于体内器官和组织靶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而发挥生理效应。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三者在不同器官和组织,对不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不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兴奋J3受体的作用,但也有区别,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受体使血管收缩,因而有很强的升压作用,而肾上腺素则主要通过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增快心率,使血管扩张、子宫松弛以及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对代谢的影响两者都可增加组织耗氧和有产热作用,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但肾上腺素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肾上腺素还可促进脂肪分解,而去甲肾上腺素则起抑制作用。肾上腺素使胰升糖素分泌增加,而去甲肾上腺素使其分泌减少,多巴胺则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神经递质作用。儿茶酚胺这种不同的生理效应,是肾上腺髓质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分类疾病】
  从功能上可分为功能减退和功能亢进两类。
  1.肾上腺髓质功能减退单纯的肾上腺髓质功能减退仅见于双侧肾上腺被切除后,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系统完整无损,因而临床上无明显的功能失常表现。但当患者同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往往有直立性低血压,并对低血糖的调节功能恢复有障碍。
  2.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从病理上分为两型,即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两者都表现为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临床上统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当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作性血压增高,伴头痛、出汗、面色苍白、手脚发凉、血糖增高等。两者从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但髓质增生患者一般表现为:①女性患者多见;②病程多比较长;③精神激动和劳累为常见的诱因;④肾上腺CT无肿瘤改变。这几点仅作鉴别参考,但其确诊则有赖于病理证实。
  【肾上腺髓质增生】
  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病理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下列几点可作为其病理诊断的参考:①髓质明显增生,肉眼可见整个腺体增大、饱满或表面隆起而失去正常形态;②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髓质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积及细胞核均比正常大;③可见到细胞核分裂现象,但正常时罕见;④可见到髓质细胞呈结节样增生,或髓质细胞延伸人皮质中;⑤对肉眼难以确定的轻、中度增生,可用几何测量法测量皮质与髓质的比例以判断有无增生,正常人皮质与髓质在肾上腺头部及体部比例为(5~10):1,轻度增生则可使皮质与髓质比例下降。
  肾上腺髓质增生是否为一独立的疾病,迄今尚未定论。目前文献报道存在两种类型,一型为单纯的肾上腺髓质增生,另一型为多内分泌腺瘤病的一种表现。至1982年,中国报告的34例为单纯性,其他国家报告的34例中有19例属MEN。有人认为肾上腺髓质增生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但中国学者经过对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长期(7~21年)的随访观察,认为除MEN型的肾上腺髓质增生外,单纯的肾上腺髓质增生也是存在的。
  对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治疗,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必须是已确定患者的血或尿的儿茶酚胺增高,并按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治疗服用酚苄明后才可考虑实施手术。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根据肿瘤是来自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等)及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腹膜后、盆腔及纵隔后的副神经节瘤)。某些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导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时、早期获得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内分泌性心脏病
第一节 肢端肥大性心脏病
第二节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与心血管病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与心脏病
第四节 甲状旁腺功能与心脏病
第五节 皮质醇增多症与心脏病
第六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与心脏病
第七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心脏病
第八节 肾上腺髓质增生症及嗜铬细胞瘤与心脏病
第九节 糖尿病与心脏病

第二章 肾性心血管病
第三章 贫血性心脏病
第四章 脚气病性心脏病

第五章 高原心血管病
第一节 高原性肺水肿
第二节 高原性低血压
第三节 高原性高血压
第四节 高原性心脏病

第六章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 精神心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二节 “双心医学”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双心医疗”临床实践中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和治疗
第四节 现阶段心血管科的双心医学模式
第五节 临床实践中常见双心病例举例

第七章 医源性心脏病
第一节 医院获得性感染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

第八章 肿瘤与心脏病
第九章 艾滋病与心脏病
第十章 非心脏病药物、电流、毒药及放射线对心脏的影响
第十一章 心血管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与并发症
第十二章 创伤性心脏病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与心脏病
第一节 脑梗死继发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脑梗死继发心电图表现

第十四章 围妊娠期、围更年期心脏病
第一节 围妊娠期心脏病
第二节 更年期心脏病

第十五章 烟草依赖与心血管疾病
第十六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

第十七章 继发性心肌病
第一节 多发性肌炎继发心肌病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继发性心肌病
第四节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继发性心肌病
第五节 Becker肌营养不良继发性心肌病
第六节 结节病性心脏病
第七节 血色病性心肌病
第八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第九节 放射性心脏损害
第十节 药物性心肌病
第十一节 中毒性心肌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