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研发产业与城市创新空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9958
  • 作      者:
    王承云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研发产业与城市创新空间》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研发产业两大空间问题: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区位选择解决的是研发机构布局有何特征以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空间集聚则研究研发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际空间中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并分析促使集聚产生的各类因子。而空间尺度从城市内部,到城市群,从单个城市观察到城市之间对比。从类型上说,本书分别研究了跨国公司、大学等载体的研发创新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承云,女,教授,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地理研究》编委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等课题十多项。在《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中国科技论坛》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研发活动研究》(2010年)《日本城市旅游地理》(2013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研发创新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旅游地理。

展开
内容介绍

  《研发产业与城市创新空间》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研发产业两大空间问题: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区位选择解决的是研发机构布局有何特征以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空间集聚则研究研发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际空间中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并分析促使集聚产生的各类因子。而空间尺度从城市内部,到城市群,从单个城市观察到城市之间对比。从类型上说,本书分别研究了跨国公司、大学等载体的研发创新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地理》《中国科技论坛》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研发活动研究》(2010年)《日本城市旅游地理》(2013年)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及背景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能源的日益短缺,普通劳动力、资源、资本等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科技逐渐成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国实际看,制造业最初从“三来一补”低端加工,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深刻意识到技术拉动力量不足、产业价值链两端外溢的严重现状。在转型发展战略带动下,美国德勤咨询公司和美国民间机构竞争力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力竞争报告》中指出,在其评选的38个国家中,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已经超过欧美。而报告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日益壮大的科技研发力量。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生产资料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等宏观经济不景气因素,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而无论是保住成果存量还是增量,将制造业的产业链增值环节从低端加工延伸到研发、咨询、设计、营销领域是中国必然选择。但追根溯源,只有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力量走在世界前端,中国制造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和产生更为巨大的链条带动效应。

  但问题接踵而来: 为何研发在中国未来的整个经济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研发看似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为何一些著名公司依然不断投入经费到研发中?研发机构同其母体企业或者组织有何区别与联系?

  认识事物需要立足于一定视角。本书以研发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空间集聚—扩散理论为视角,研究了重点类型企业和样本城市中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空间运动的基本轨迹以及背后的区位选择驱动因素,目的是以地理学的空间性、差异性来解释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研发活动与城市似乎有不解之缘。城市中优良的人才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研发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能。在现实中,以硅谷、张江高科、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城市内部区域已经成为研发高强度地区,城市空间的创新密度差异已经产生。本书研究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区中研发产业的集聚情况,而其中研发企业在创新型城区内部的空间集聚状况如何,城市空间与研发活动如何互相作用,也为研发产业在城市和区域尺度的作用增添一些新的看法。

  除了企业中的研发组织,以大学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其创新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大学相对注重基础研发,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了增加大学科研成果落地的途径,产生了不少大学衍生企业,并和衍生母体形成了多元化和多样化联系。衍生企业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延伸,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何种特点以及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都还没有过系统研究。因此,本书对中国大学衍生企业也进行了分析。

  第二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研发产业两大空间问题: 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区位选择解决的是研发机构布局有何特征以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空间集聚则研究研发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际空间中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促使集聚产生的各类因子。而空间尺度是指从城市内部到城市群,从单个城市观察到城市之间对比。从类型上说,本书分别研究了跨国公司、大学等载体的研发创新情况,内容十分丰富。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案例对比研究法、演绎归纳法,等等。

  第三节本书结构

  本书共有九章,主要内容和结构是:

  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对研发产业相关理论的疏导和研究进展的梳理。

  第四章到第六章主要是以城市内部为观察空间范围,分析了主要城市群(长三角)和中国标杆城市(北京、上海)以及特殊城市片区(创新型城区)中研发机构空间布局和组织特征,以及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态和产业集群的推动力因素。

  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研究了上海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演化动力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路径问题。

  第四节本书创新与特色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空间视野全面,目前有很多文献仅仅研究了城市内部尺度的研发产业,但城市之间和城市特殊区域尺度,乃至整个城市群尺度的研发产业情况涉及不多。另外,中国大学衍生企业的研究视角也是十分独到,目前研究对象还局限在企业管理和绩效方面,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的文献不多。

  特色之处在于有清晰的空间尺度框架,专业性较强,既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研究参考书目,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文献参考。

  ……

展开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研究意义及背景001

第二节研究思路和方法002

第三节本书结构003

第四节本书创新与特色003第二章研发产业相关理论研究004

第一节研发产业的定义004

第二节与研发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011

第三节研发机构区位理论020

第四节研发产业集聚理论025第三章中国研发产业发展与活动特征030

第一节中国研发产业总体现状030

第二节中国研发产业活动特点分析034

第三节中国企业研发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分析043

第四节中国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046

第五节物联网——研发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状况050

第六节小结057第四章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演化058

第一节研发产业空间演化影响因素059

第二节长三角16个城市研发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对比分析060

第三节长三角16个城市研发产业空间演化机理分析070

第四节长三角研发产业空间演化研究的结论和分析073

第五节小结074第五章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北京、上海空间集聚075

第一节本章研究区位因子的选取076

第二节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京、沪的现状比较分析077

第三节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京、沪投资过程对比分析088

第四节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研发投资的区位因子对比106

第五节对上海和北京外资发展的建议121

第六节小结122第六章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空间集聚124

第一节创新型城区的范围界定与地理概况124

第二节创新型城区社会经济概况及研发产业现状127

第三节四城区研发产业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与特征分析134

第四节四城区内部研发产业空间集聚及特征分析138

第五节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147

第六节研发产业空间集聚模式152

第七节小结161第七章上海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162

第一节上海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突出地位162

第二节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空间分布164

第三节基于企业内组织区位关系的研发机构区位类型分析167

第四节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172

第五节上海研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空间格局176

第六节小结188第八章上海研发产业空间演化动力机制189

第一节上海研发产业空间演化过程189

第二节上海研发产业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210

第三节小结216第九章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路径研究218

第一节平台运行机制218

第二节平台用户获取服务信息的路径分析225

第三节平台服务路径分析234

第四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249

第五节小结252

参考文献2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