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水土保持学前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5071
  • 作      者:
    余新晓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丛书:水土保持学前沿》从水土力学角度解释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的机理,同时将山地、荒漠、平原、城市等不同地貌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且简便易行的水土保持新方法和新技术。
展开
作者简介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丛书:水土保持学前沿》立足于水土保持学最新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11个专题,系统地阐述了当今水土保持学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今后水土保持的学科发展与实践经验推广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丛书:水土保持学前沿》:
  第1章 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机理
  1.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边坡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大,山脉众多,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面积大意味着发生边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就大。二是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地发展经济时期,各地都在进行开发建设,由此产生的人为边坡也在增加,在破坏了自然植被后,如果不进行很好的修复和保护,那么我国水土流失和边坡地质灾害还会增加,使我国环境和经济发展都蒙受很大的损失。
  对于浅层滑坡,过去我们总倾向于使用工程护坡。工程护坡固然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加固边坡,但使用工程护坡有其弊端。首先使用工程护坡会使生态环境彻底被破坏,无法恢复,对环境造成永久伤害,切断了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其次使用工程护坡,由于护坡工程的自重大,附着于边坡上,增加了边坡的重量,虽然可以减小浅层滑坡的发生,但是却又存在诱发大型滑坡潜在危险。而采用植物护坡可以很好地弥补工程护坡的不足。植物具有改善环境,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加固边坡的作用。采用植物护坡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要素彼此联系,也可以起到很好地稳定边坡的功效。采用植物护坡来预防和治理浅层坡面地质灾害,是一种双赢。
  早在明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通过栽植柳树(Salix spp.)来加固边坡堤坝[1];17世纪30年代,日本便开始在荒山上铺设草皮,种植植物,来保护和稳定边坡;而直到19世纪欧洲人们才开始逐渐利用植被来加固边坡[2]。20世纪30年代以后,采用植物固土护坡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只有少数欧洲国家利用植物对河岸、道路两侧边坡进行防护,到了20世纪 40年代末,英美等国才开始逐渐接受并大量使用植物对公路边坡以及绿化带进行防护。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也受到了“绿色护坡”的影响,逐渐体会到植物固土护坡的好处,开始使用大量的植物措施来固坡。由于植物固坡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迅速,吸引了大批学者,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小高潮。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机理
1.1 引言
1.2 根系增强理论
1.2.1 根土相互作用
1.2.2 黏聚力与根系增强作用
1.2.3 根增强作用模型
1.3 加筋理论
1.4 锚固理论
1.5 研究展望
1.5.1 根系形态研究
1.5.2 深入研究根土界面的摩擦作用
1.5.3 根系增强土体作用演化过程
1.5.4 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流域治理原理与技术
2.1 引言
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概述
2.2.1 概念和内涵
2.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理论基础
2.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2.3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措施
2.3.1 生态清洁小流域
2.3.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
2.3.3 生态清洁小流域主要治理措施
2.4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与评价
2.4.1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
2.4.2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
2.4.3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标准
2.5 生态清洁小流域管理
2.5.1 组织管理
2.5.2 运行技术管理
2.6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
3.1 引言
3.1.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来由及提出
3.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发展历程
3.1.3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科学意义
3.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模式
3.2.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原理
3.2.2 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模式
3.3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山地侵蚀灾害防治原理与技术
4.1 引言
4.2 山地灾害的基本知识
4.2.1 山地灾害的概念和成因
4.2.2 山地灾害的特征与分类
4.2.3 山地灾害的防治
4.2.4 山地灾害研究的基本内容
4.3 山地灾害的发生条件
4.3.1 滑坡的形成条件
4.3.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3.3 山洪的形成条件
4.4 山地灾害的防治技术体系
4.4.1 山地灾害的预防
4.4.2 山地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
4.4.3 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技术
4.5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与平原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
5.1 引言
5.2 城市水土保持
5.2.1 城市水土保持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5.2.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与评价
5.2.3 城市水土保持措施与实践
5.2.4 存在问题与挑战
5.3 平原水土保持
5.3.1 平原水土保持的概念与内涵
5.3.2 平原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分析
5.3.3 平原水土流失的类型和特点
5.3.4 平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5.3.5 平原水土保持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石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
6.1 引言
6.1.1 喀斯特地貌及石漠化的概念
6.1.2 喀斯特石漠化现状与分布
6.1.3 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与危害
6.1.4 石漠化防治现状
6.2 石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
6.2.1 石漠化防治原理
6.2.2 石漠化分区治理
6.2.3 石漠化防治技术
6.3 结语与展望
6.3.1 结论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防沙治沙技术模式
7.1 引言
7.2 中国沙化土地治理分区
7.2.1 干旱沙漠类型区
7.2.2 高寒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
7.2.3 半干旱沙地及沙化土地类型区
7.2.4 半干旱、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7.2.5 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
7.3 防沙治沙技术体系
7.3.1 植物措施
7.3.2 物理治沙措施
7.3.3 化学治沙措施
7.3.4 保护性耕作措施

第8章 水土保持与PM2.5 防治原理与技术
8.1 引言
8.2 城市PM2.5 基本问题
8.2.1 PM2.5 的定义
8.2.2 PM2.5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3 城市PM2.5 来源
8.3.1 PM2.5 自然来源
8.3.2 PM2.5 人为来源
8.3.3 PM2.5 的源解析
8.4 PM2.5 监测设备及结构
8.4.1 PM2.5 分离
8.4.2 PM2.5 测定
8.5 城市森林阻滞吸收PM2.5 等颗粒物
8.5.1 森林植被调控PM2.5 等颗粒物机理
8.5.2 森林阻滞吸附PM2.5 等颗粒物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8.5.3 森林对于PM2.5 等颗粒物调控作用
8.5.4 影响森林调控PM2.5 等颗粒物的影响因素
8.5.5 森林调控PM2.5 等颗粒物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8.6 城市水土保持调节PM2.5 的功能
8.6.1 城市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8.6.2 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临时措施
8.7 防控PM2.5 的城市水土保持政策
8.7.1 本地尘
8.7.2 外来尘
8.7.3 水土保持建议树种选择
8.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量计算
9.1 引言
9.1.1 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
9.1.2 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
9.1.3 固碳供氧功能
9.1.4 净化空气功能
9.1.5 防风固沙功能
9.1.6 生物多样性功能
9.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支撑理论
9.3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9.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9.3.2 指标及指标体系
9.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分布式测算方法
9.4.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分布式测算
9.4.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测算结果
9.5 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计算方法
9.5.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9.5.2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9.5.3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9.5.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
9.5.5 小结
9.6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量估算方法
9.6.1 保持与改良土壤价值量估算方法
9.6.2 保持和涵养水源价值估算方法
9.6.3 固碳制氧价值估算方法
9.6.4 防风固沙价值估算方法
9.6.5 净化空气价值估算方法
9.6.6 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方法
9.6.7 小结
9.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理与方法
10.1 引言
10.1.1 水土流失的危害
10.1.2 水土保持的作用
10.1.3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分类
10.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发展历程
10.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原理与方法
10.2.1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0.2.2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补偿机制
10.2.3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分区及补偿要素
10.2.4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补偿法律政策体系
10.3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0.3.1 主要结论
10.3.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11章 水土保持3S技术原理与方法
11.1 引言
11.2 GIS原理与方法
11.2.1 GIS组成
11.2.2 GIS空间数据结构
11.2.3 GIS数据输入
11.2.4 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11.2.5 空间信息查询
11.2.6 空间分析
11.3 遥感技术原理与方法
11.3.1 遥感系统的组成与类型
11.3.2 电磁波与光谱特征
11.3.3 遥感成像原理
11.3.4 遥感图像处理
11.3.5 R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11.4 GPS原理与方法
11.4.1 全球定位系统的系统组成
11.4.2 基本定位原理
11.4.3 GPS接收机工作原理及分类
11.4.4 GP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11.5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