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小红山:金陵孤儿抗战纪实》:
第一章初露灵秀1937年5月4日,是金陵孤儿院创建1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一届院生的毕业典礼日,院董事会决定于当天下午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前几天,院里收到了教育部的一份函件,由世界教育组织成员和各国记者组成的20人左右的考察团将慕名来参加院庆活动,特请院方给予隆重接待。
消息灵通的中外记者们捕捉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紧张地活动起来。他们都想有机会随考察团到孤儿院采访,因为平时这个孤儿院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对外开放、不接待参观、不欢迎考察。因而金陵孤儿院对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对该院院长更是有一种神秘教育家的传闻,大家都想一睹这位当代著名孤儿教育家的风采。
经过院董事会郑重研究,教育部的请求得到了同意,让院方热情接待。
4日上午8时,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到了南京小红山山脚下。几个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在那里,准备抢镜头了。
第一辆黑色轿车的车门打开了,下来两个男人,眼尖的记者立即认出,那穿灰色中山装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先生,大约30岁的样子,一身灰色中山装、中山发型,显得很有精神。而那个身材高大穿西服的、大约40岁的、蓝眼睛的外国人,就是考察团团长——美国当代著名孤儿教育家麦克先生。
陈立夫指着前面的汉白玉石坊笑道:“您看,这上面写着什么?”麦克抬头望去,只见白石坊上刻着“金陵孤儿院”几个蓝色大字,麦克对陈立夫笑道:“好气派的石坊,好潇洒的题字。”说着举起照相机咔咔照了两张相。
他们跨过古朴典雅的石拱桥——安乐桥,来到了孤儿院的红漆大门,参观的记者们也都跟在他们后面。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在红漆大门门口只站着四位少年,两位是身穿白色学生装、头戴白色镶红边大盖帽的英俊少年,另两位是身穿白色连衣裙、短发齐耳、手捧鲜花的美丽少女。当贵宾来到大门时,两位少女笑盈盈地走上前去,把鲜花献给他们,两位少年则举手行礼,以示欢迎。其中一位少年用响亮清脆的声音说道:“我是院生自治会主席钟华,我代表院长和全院师生,欢迎考察团、部长先生和记者们的光临指导。”麦克握着少年的手说道:“谢谢。”陈立夫见来欢迎他们的仅是四位学生,不免大为诧异,对身边那位献花的少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们每次欢迎来宾都只有四个人吗?”少女嫣然一笑道:“我叫秋桂,平时只有一男一女在门口值班。
”陈立夫愕然地点了点头。
麦克这时回过头来说道:“别开生面,名不虚传,很有特色。”陈立夫苦笑迎合道:“是的,是的。
”记者们忙着记录和照相。
代表团进了大门,麦克发现院内非常安静,没人走动,他走近钟华悄悄问道:“怎么看不到一个人?”钟华笑道:“现在正是上课时间。”麦克理解地点点头。
团队一行人来到了一座中国古典大屋顶式的牌坊前时,抬头看到横梁上面写着“安乐窝”三个古朴、怪拙、苍劲的大字,不由停住脚步,拿起照相机对看横匾照下来。
麦克放下照相机对陈立夫说:“这三个字真是妙不可言,颇具板桥神韵,真是好字!是郑板桥的手笔吗?”站在麦克旁边的秋桂回答道:“这是我们达院长亲笔写的。”麦克连连点头称赞道:“妙不可言!”秋桂笑道:“麦克先生的中国话说得这么好,对中国的书法一定也很有研究。”“我汉语讲得还可以,但对中国的书法可就谈不上研究了,我只是很喜欢中国的书法。”麦克微笑着对秋桂说。
秋桂突然用英语说:“麦克先生,您太谦虚了!”麦克没有想到在他身边的少女竟能讲出如此标准的英语,很是吃惊,不由地仔细打量起这位少女来,只见她颇具东方少女的典雅秀气,又具有西方少女的活泼美丽,不免对她十分喜爱,拍着她的肩问道:“几年级了?”“高中二年级。”少女又嫣然一笑,指着楼梯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请上楼到接待室。”另一位献花少女则站在楼梯口目送贵宾上楼去。
古色古香的接待室里窗明几净,北面墙上挂着一幅紫红色天鹅绒拉幕,东西两面墙上依次挂着中国名画:松、竹、梅、兰。大家人座方定,秋桂为来宾倒茶,“请品尝我们自种自采自制的红山茶。”来宾们一边饶有兴趣地品茶,一边小声地议论着刚才的见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