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9844
  • 作      者:
    沈能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沈能,1976年出生,浙江平湖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科学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EnergyPolicy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统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数理统计与管理》《国际贸易问题》和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模拟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预演和揭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复杂的运行关系,对于构建和谐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运行存在的非稳定因素,《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以和谐共生为主题,以推动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生物群落生态学和演化经济学理论,运用专家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主要研究方法,将特定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活动看做一个创新群落,从生态位、生态因子、种群关系等方面研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和特征。首先提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仿生学研究范式,构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生态概念模型;接着建立基于生态群落行为的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机理模型,揭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模式和动力机制;然后构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的识别模型,监测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演化态势;最后构筑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演化生态调控机制和实施路径,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系统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
  自斯坦福研究园建立后,众多学者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对于大学科技园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切的、统一的定义。且有些称法如科学园、科学技术园、科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存在着许多重叠、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本书将采用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总则第二条中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义,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它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是提出“创新”的第一人。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具体而言,创新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产品的引进(产品创新);二是新生产工艺的提出(工艺创新);三是新市场的开辟(市场创新);四是新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的发现(资源创新);五是新组织形式的采用(管理创新)。在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对于创新的概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20世纪5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次在管理领域中使用了“创新”,他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新能力的活动,并使资源创造出财富,它是专属于企业家的工具。任何现存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创新”。他还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弗里曼(1982)认为,创新是指“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首次引进过程中所包含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等步骤”。达曼普尔(1987)认为创新可能是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新的生产流程的技术、新的管理系统、新的计划或程序。安德鲁·万蒂温(1999)就认为“对于某个想法,只要相关人员觉得它是新的,即便其他人可能认为它仅仅只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模仿而已,依然可以称之为一个‘创造性想法”’。本研究立足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并参考后人对定义的完善,认为创新指的是通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组,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等,以获得市场认同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过程。
  阿尔恩等(1996)从生态学和创新经济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创新群落的概念,用来分析高新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相关创新组织构成的群落,其中,技术是创新群落的核心。罗发友、黄鲁成等借鉴生态群落原理,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群落是一个特定的创新组织。创新群落由各种创新种群构成,包括大学种群、研究机构种群、政府种群以及中介种群等。在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种创新种群相对集中分布。同时,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创新群落。冯庆斌对比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群落,发现创新群落一旦与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相关的种群集聚,其根植在密集社会和经济关系网络中,技术创新是创新群落的焦点。从以上学者对于创新群落的定义可以总结得出,创新群落是以技术商业化为目的,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各个创新种群之间以及创新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创新网络。创新群落的形成可以克服单个创新主体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所面临的局限性,有效降低创新活动的中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是一种以知识技术关联为基础,以技术商业化为目标,以地理靠近为纽带,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创新组织(大学、企业、政府、中介)有机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理论
2.2 企业孵化器理论
2.3 三元参与理论
2.4 社会网络理论
2.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6 群落生态学

3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基本概念
3.1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内涵
3.2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生态属性
3.3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结构

4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演化机制
4.1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共生行为
4.2 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演化周期
4.3 大学科技园群落共生的SD模型
4.4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的学习机制
4.5 大学科技园创新群落知识协同

5 大学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识别
5.1 大学科技同创新系统演化阶段特征
5.2 进化阶段识别模型

6 大学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转移
6.1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6.2 DEMATEL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6.3 大学科技园生态系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确定

7 企业入住大学科技园的动机分析
7.1 企业人住大学科技园的文献评述
7.2 基于ISM方法的理论模型
7.3 大学科技园企业入驻动机的可能因素
7.4 大学科技园企业入驻关键动机的ISM分析1

8 两阶段共同边界DEA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效率评价
8.1 两阶段共同边界效率评价模型
8.2 模型与指标设计
8.3 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8.4 BCG管理矩阵应用

9 大学科技园创新路径和对策
9.1 完善风险投资体制
9.2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9.3 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9.4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9.5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