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摘要
导论
一、美国外交传统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二、中关之间的“香港问题”
三、本书拟解决的问题及选题意义
四、研究现状
五、概念界定、视角与方法、预期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六、本书结构
第一章 决策视角与美国对港政策的假设
第一节 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研究:层次、视角与理论模式的多元化
一、分析理论的多元化
二、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研究的特点
三、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研究的不足
四、决策主体与决策理论模式的应用
第二节 香港国际政治经济“二元特征”与美国的香港政策目标
一、香港的国际政治经济“二元特征”
二、中关在香港利益的融合与冲突界定了美国香港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 白宫领导视角、官僚领导视角、跨部门领导视角与美国的对港政策假设
一、白宫领导视角与美国的香港政策假设
二、官僚领导视角与美国的香港政策假设
三、跨部门领导视角与美国的香港政策假设
第二章 中美“香港问题”的端倪
第一节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及双方的政策
一、中英“香港问题”的迫近
二、中国的政策
三、英国的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中英“香港问题”的政策
一、美国对中英谈判刻意保持低姿态
二、美国对中英谈判实施谨慎的介入
三、美国对中英谈判结果:乐观
小结
第三章 白宫领导与老布什政府对港政策
第一节 白宫领导:老布什政府决策的理性行为者模式
一、决策特征:参与性总统的现实主义理念
二、美国对港政策的决策环境
第二节 白宫理性行为者模式下美国对港移民政策的出台
一、英国在香港移民政策上的国际化措施
二、美国国会的双边和多边移民计划
三、老布什政府的理性抉择:批准双边计划但拒绝多边计划
第三节 白宫理性行为者模式下美国对香港“民主”与
“人权”的关注
一、国会的激进:批评《基本法》与呼吁港人“自决权”
二、老布什政府的理性平衡
第四节 白宫理性行为者模式下《美国一香港政策法》出台
一、国会的声音:麦康奈尔的《美国一香港政策法》
二、老布什政府的理性抉择:对国会法案的“保守支持”
三、老布什政府理性权衡的结果:《美国一香港政策法》的出台
四、《美国一香港政策法》出台的意义
小结
第四章 官僚领导、跨部门领导与克林顿政府对港政策
第一节 官僚领导模式下克林顿政府初期对港政策的决策
一、官僚领导:克林顿政府初期对港政策的决策特征
二、官僚领导模式下美国政府对彭定康整改方案的支持
第二节 跨部门领导下1995~1997年克林顿政府对港政策的决策
一、跨部门领导:1995~1997年克林顿政府对港政策的决策特征
二、跨部门领导下美国政府对香港“三级议会”选举的支持
三、跨部门领导下美国政府对“临时立法会”成立的反对
四、香港回归前夕美国对华施压
小结
第五章 官僚领导与小布什政府对港政策
第一节 温和派官僚领导模式下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对港政策决策
一、温和派主导的对港政策基调
二、温和派主导下美国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低调态度
三、理性的平衡:美国政府对香港政改之争的态度
第二节 强硬派官僚领导模式下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对港政策决策
一、强硬派官僚的决策特征
二、美国政府对香港政制之争的态度
三、整合香港“泛民主派”:美国驻港领事馆暗中行动
四、转型外交:美国增加对涉港非政府组织支持
小结
第六章 白宫领导与奥巴马政府对港政策
第一节 白宫主导:奥巴马外交决策团队与决策特征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对港政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一、美国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在港的活动
二、官方在介入中保持务实态度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介入香港民主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利益:美国介入的内在冲动
二、“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渐进发展是美国介入的外部因素
三、香港认同的“二元特征”为美国介入提供了可能性
小结
结语 决策特征视野下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附录 本书研究的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