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7418
  • 作      者:
    赵小芳,耿建忠,吴殿廷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殿廷,男,1958年生,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区域规划与旅游规划。曾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规划、大连市跨世纪发展战略、辽宁省国土规划/总体规划、西藏山南地区旅游规划等40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旅游开发与规划》、《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等教材和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论反向规划”、“西部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等160余篇,获得过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5项。现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国家水利风景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丛书: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在探索沟域及沟域经济理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沟域经济发展经验,总结沟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北京、湖北省十堰市、西藏山南地区等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丰富沟域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为当前的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一是理论基础研究,回顾沟域经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模式归纳研究,探索沟域经济内涵、评价体系、基本特征与基本类型,分析沟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梳理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发展模式;三是实证分析,以北京市、湖北省十枢市、西藏山南地区等山地为案例,选择重点沟域,探索其经济发展思路、空间规划布局以及项目选择等。
  《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丛书: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可供山区发展、农村发展、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等领域的领导者、研究者参考,也可以供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的教师和在读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丛书: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第三,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罗吉斯等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更替过程。在美国乡村社会中,有七个方面的转变直接冲击了乡村社会制度。①人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人口下降;②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加强;③农业生产趋向专业化;④在美国转变为一个大众社会的过程中,乡村和城市价值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⑤随着大众传播和交通运输的改善,地方群体的重组,农民的社会关系更加开放;⑥乡村制度中出现集权化趋势;⑦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还包括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降低,而次级关系的重要性在提高。在亚洲国家,最常用的一个有关乡村发展的定义是:提升乡村人民控制环境的能力并借以增进益处。其重要的发展指标有七个:①生产力的改变;②就业及失业的改变;③收入及财富分配的改变;④权力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乡村人民对地方性及全国性政府决策的影响力的改变;⑤地方阶级结构的改变;⑥对控制较大环境的价值、信仰及态度的改变;⑦对接近福利服务的改变。蔡宏进认为,“乡村发展”不同于其他的发展概念。就地域范围而言,其发展计划的实施与受惠地区主要在乡村,广泛的乡村涉及所有非都市的地区,包括村落、集镇及其外围的开放土地。发展内容的范围则甚为广泛,包括社会性的、经济性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教育性的、娱乐性的和宗教性的等各种不同生活层面的发展。《乡村社会学》提出,乡村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的任务是发展经济与乡村工业化。发展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乡村城镇化。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缺乏规划,发展水平较低,这是小城镇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和乡村的中介,成为乡村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乡村的现代化起带动作用。三是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乡村现代化需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民主政治就是要逐渐消除封建主义的权力传统和独裁现象,吸收乡村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决策,吸引他们参与社区事务,建设有凝聚力的新的乡村社区。在乡村居民中树立崇尚科学、相互支持和集体主义意识是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和乡村居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山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2 中国山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3 新时期发展思路为山区发展提出新要求
1.1.4 区域格局调整为山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1.1.5 沟域经济成为山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1.1.6 沟域经济需要拓展发展视角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沟域经济研究进展
2.1 区域经济研究
2.1.1 国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2.2 山区发展研究
2.2.1 国外山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2.2.2 国内山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2.3 流域经济研究
2.3.1 国外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
2.3.2 国内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
2.4 沟域经济研究
2.4.1 沟域经济内涵与机理研究
2.4.2 沟域经济与产业耦合关系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沟域经济理论基础
3.1 山区发展理论
3.1.1 山地生态学理论
3.1.2 山地经济学理论
3.1.3 山区聚落发展理论
3.2 流域经济学理论
3.2.1 流域经济的内涵
3.2.2 流域经济的意义
3.3 产业发展理论
3.3.1 资源禀赋理论
3.3.2 比较优势理论
3.3.3 山地资源互补理论
3.3.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3.3.5 产业集群理论
3.3.6 生命周期理论
3.4 区域规划理论
3.4.1 空间规划理论
3.4.2 点轴空间结构理论
3.5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3.5.1 科学发展观理论
3.5.2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3.5.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
3.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6 乡村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学理论
3.6.1 乡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3.6.2 乡村发展的思路
3.6.3 农村经济学理论
3.7 本章小结

4 沟域经济内涵与机理分析
4.1 沟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4.1.1 基本内涵
4.1.2 概念辨析
4.1.3 构成要素
4.1.4 基本特征
4.1.5 主要功能
4.1.6 主要类型
4.2 沟域经济的多维度解构
4.2.1 沟域经济的物理学解释
4.2.2 沟域经济的地质学解释
4.2.3 沟域经济的地理学解释
4.2.4 沟域经济的生态学解释
4.2.5 沟域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4.2.6 沟域经济的社会学解释
4.3 沟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4.3.1 沟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4.3.2 沟域经济的演进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沟域经济开发与规划
5.1 沟域经济开发的意义
5.2 沟域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
5.3 沟域资源调查
5.4 沟域经济开发评价
5.4.1 沟域经济开发现状及可持续评价
5.4.2 沟域建设条件分析
5.4.3 沟域生态承载力分析
5.4.4 沟域竞争力分析
5.4.5 沟域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
5.5 沟域经济开发思路
5.5.1 开发思路
5.5.2 开发方向
5.6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
5.6.1 空间规划的特性
5.6.2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属性
5.6.3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要点
5.7 本章小结

6 沟域经济发展经验与模式
6.1 国外典型发展经验分析
6.1.1 联合国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经验
6.1.2 欧洲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经验
6.1.3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
6.1.4 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
6.2 中国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6.2.1 生态保护型沟域经济
6.2.2 农业主导型沟域经济
6.2.3 工业集聚型沟域经济
6.2.4 旅游开发型沟域经济
6.2.5 都市边缘型沟域经济
6.2.6 生态治理型沟域经济
6.3 本章小结

7 沟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7.1 西藏桑日:生态保护型沟域经济
7.1.1 基本情况
7.1.2 发展条件
7.1.3 沟域开发现状
7.1.4 沟域资源评价
7.1.5 沟域开发SWOT分析
7.1.6 沟域开发思路
7.1.7 沟域景观设计
7.1.8 资源保护
7.1.9 保障措施
7.2 新疆绿洲农业:农业主导型沟域经济
7.2.1 基本情况
7.2.2 发展条件
7.2.3 产业演进特征
7.2.4 产业演进机理
7.2.5 新疆绿洲农业发展方向
7.3 湖北十堰:工业集聚型沟域经济
7.3.1 十堰市基本情况
7.3.2 发展条件
7.3.3 存在问题
7.3.4 发展思路
7.3.5 开发内容
7.4 秦岭南麓金丝峡:旅游开发型沟域经济
7.4.1 金丝峡基本情况
7.4.2 发展条件
7.4.3 存在问题
7.4.4 开发思路
7.4.5 沟域景观资源保护
7.4.6 景观规划
7.4.7 社会组织
7.5 河北三河蒋福山:生态治理型沟域经济
7.5.1 三河市基本情况
7.5.2 发展条件
7.5.3 开发情况
7.5.4 存在问题
7.5.5 开发思路
7.5.6 乡村的休闲化改造
7.6 本章小结

8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8.1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条件
8.1.1 自然条件
8.1.2 社会经济条件
8.1.3 政策环境
8.2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8.2.1 发展现状
8.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战略
8.4 北京市沟域经济空间布局
8.5 北京市沟域经济产业选择
8.5.1 主导产业
8.5.2 基础产业
8.6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8.6.1 政策保障
8.6.2 资金保障
8.6.3 科技与人才保障
8.6.4 建设实施保障
8.6.5 机制创新保障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专栏来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