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6119
  • 作      者:
    赵立娟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立娟,女,汉族,1981年9月生,内蒙古赤峰市人,2009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系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讲保险学、农业保险等课程。从事农业与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支持国家社科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青年科技英才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10余项科研项目,在《学术论坛》、《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3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考察,分析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发现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具体影响,寻找提高农户生计脆弱性的途径,为现阶段中国灌溉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内容包含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及脆弱性影响分析框架构建;灌溉管理改革的动因及农户参与改革的行为分析;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影响分析;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分析;在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探讨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提出完善灌溉管理改革、提高农户生计水平和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政策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的产生、替代、转换和交易的动态过程。诺思认为,“变迁”一词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问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行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行为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即在已有制度安排中,通过制度变迁来获取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润的话,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还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就有机会也有必要使现存制度下的“潜在利润”转化为真正能够获得的利润,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和客观必然性。而制度变迁的收益成本分析是变迁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才有动力去实施制度变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即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的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或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的产生过程。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
  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问路径等的总和——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变迁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划分。就一般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来说,制度变迁可以根据变迁的诱因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这种划分依赖于变迁是由一个(群)人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
  1.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就是由这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的。诱致性变迁主要是因潜在利润的诱导而实施,它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形式,是获利主体的自发行动,这个变迁过程是自组织的,其最终目的是制度变迁主体力图在新的制度供给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潜在的获利机会。
  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要依据,其特点可概括为:(1)盈利性。有关群体推进制度变迁的首要条件为:预期收益>预期成本;(2)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群体(初级行动团体)对制度不均衡的一种自发性反应,潜在利润的存在是自发性反应的诱因;(3)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正式制度变迁需要在行动团体内就某一制度方案达成一致同意,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谈判过程。非正式制度变迁由于内在着传统性和历史积淀,所以还要更缓慢一些。①
  2.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强制性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因,一是不同社会集团(组织)之间对现存收入再分配;二是制度变迁主体对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判断,收益大于成本,制度变迁发生。自上而下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程序,其特点是制度变迁时间较短,制度结构的大变革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相比较而言,制度安排的速度快、节约制度实施成本以及变迁力度大,直接触动核心制度是此种方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点;而破坏性比较大、缺乏弹性的修正的合理时滞以及容易引起社会大动荡是其存在的主要缺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数据来源
第四节组织结构、创新点及局限性
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关键概念界定
第二节理论回顾
第三节文献综述
第三章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演进及现状
第一节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内蒙古参与式灌溉管理发展必然性及现状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研究区农户生计背景考察
第一节研究区域总体概况
第二节灌溉资源概况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四节农户的风险情况
第五节灌溉管理改革政策概况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灌溉管理改革的动因及农户参与改革的行为分析
第一节灌溉管理改革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不同灌溉管理模式下生产技术效率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农户生计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改革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对比的统计描述分析
第三节参与和未参与改革农户的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第四节不同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农户的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第五节灌溉管理改革对农产生计资本影响的计量分析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生计策略理论分析
第二节灌溉管理改革对生计活动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收入来源构成的影响
第四节灌溉管理改革对农产生计活动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节灌溉管理改革对农产生计策略转换影响的计量分析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灌溉管理改革后农户生计结果分析
第一节收入及结构改变
第二节生态环境与水资源
第三节基础设施
第四节贫困影响
第五节不平等性
第六节福利提升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分析
第一节生计脆弱性理论分析
第二节农户面临的风险
第三节适应策略
第四节灌溉管理改革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的定量评估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十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第二节政策建议
第三节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