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养老保险和退休金的提升,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退休后选择重新购买养老公寓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因此,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可能会因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一定的提升。少几人口本身对住房来说,虽然有需要,但谈不上需求,因为基本上没有购买能力,通常也是通过父母的住房需求进行表达。年轻的夫妇在有了子女后,倾向于购买更大的住房,尤其是当子女数增加或是年龄稍大后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卧室,进而刺激父母购买更大的住房。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的这一直接影响,也使得处于不同年龄段人口的住房需求类型不同。20-34岁的人群,处于正准备结婚或者刚结婚的状态,为了组建自己的新家,购房意愿较强,其住房需求一般都缺乏弹性,属于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但是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条件有限,对住房的要求不高,所以通常选择一些简单型的中小户型住宅。35-54岁的人群已经工作较长时间,婚姻家庭都较为稳定,事业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实力增强,改善型住房欲望较强。尤其是随着子女年龄的上升,出于子女健康成长和获得良好教育的考虑,往往会选择环境舒适、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的舒适型的大中户型住房。55~64岁的人群,子女已经工作、成家,并且分开居住,该年龄段人群由于长期的积累,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追求生活的安逸,较注重住房的品质和性能,因此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需求偏向于享受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处于退休养老的阶段,根据其生理心理特征,往往倾向于安全便利的住房,即养老型住宅。而传统的房屋一般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会有更换住房的可能。此外,当前由于年轻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面临买房难的压力,父母支持子女买房的已不在少数。因此,这也可能间接增加老年人的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影响住房需求。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的间接效应主要通过消费、储蓄、投资和劳动生产等方面产生影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少儿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通常,少儿时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提供日常消费,所以消费大于收入,即负储蓄。成年后,收入不断提高,收入大于消费,多余的收入成为储蓄,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储蓄率越高。进入老年后,储蓄会降低,并随着年龄的上升,变成负储蓄状态。由此看来,一个社会,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即处于“人口红利”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负担系数较低,社会的储蓄率也会较高,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较强,且住房也是一种较为划算的投资,因此,住房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较多,房地产市场的劳动力资源也会较多,从而能够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供给越多,价格相对越低,需求也会越高。
2.人口性别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从性别上来说,男女都有住房的需求,本身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如果性别失调,尤其是进入婚龄期的男女性别比异常,可能导致女性为了生活的保障,以男方有住房为婚姻的前提,因此将会刺激大量的单身男性购房,住房需求增加。由此,引申出一个话题,即“丈母娘推高房价”。调查显示,全国不足两成的丈母娘面对高房价表示愿意接受租房女婿。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魏尚进教授和张晓波(2011)的研究中也论证了性别比造成的婚姻市场竞争加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性别比的失调,既可能助推住房销售,也可能降低住房销售。一方面∥陛别比失调,青年男性面临择偶的压力,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女尽早购买住房,为结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丈母娘推高房价”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也可能作出理性的选择,推迟结婚,推迟买房,总体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性别比通常是较为稳定的,通常是男略多于女。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可能对若干年后的住房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3.4.2人口社会结构对住房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
人口的社会结构内容较为广泛,本书主要分析几种常见的结构:教育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和行业结构。而民族结构、宗教结构、语言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这些结构较为稳定,其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显现。人口的阶层结构没有数据可得,且可以从职业和行业结构间接反映。所以此处对以上四种结构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