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评估与控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0594
  • 作      者:
    陶燕瑜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迅猛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目标失控的风险,甚至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究其原因,与项目主体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主体行为风险已成为建设项目的基本风险,因此,对于项目管理者而言,分析和识别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并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评估与控制》通过对六大主体行为风险的分析和研究,分别从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变革、建立项目主体行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增进项目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及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提出降低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对策。
展开
精彩书摘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评估与控制》:
  第1章 绪论
  1.1行为主体的内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加之科技发展和项目内外环境的不断变换,使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因素也日益增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也愈大[1]。目前在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信息的不确定性、项目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主体认识的局限性,都会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造成一些偏差。如何利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减少这些偏差,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是指在建设活动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是无法预知的,这些事件会对建设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建设目标的实现。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对风险的定义: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者情况,一旦发生,会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2]。对于建设项目而言,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诸如政策变化、宏观环境变化、不可抗力因素等;另一方面来自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诸如组织风险、人为因素等。此外,按照项目的风险是否能够有效管理,风险可以划分为:客观风险和主体行为风险。传统的项目管理比较注重客观风险,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很多关于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响应方面的技术,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做出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而客观风险事件具有客观性,有效管理的程度比较低,项目主体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项目主体的特定行为给项目带来的风险。随着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客观外部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项目参建主体的行为与项目的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确立了我国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即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引入监理单位,形成建设市场三大主体,如图11所示。
  图11中国项目管理主体及其关系
  然而,从国内更广泛的角度看,职能部门的管理也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书将主体限定在业主代表、承包商、监理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特定行为。这些主体的行为与项目的风险息息相关。对于项目管理者而言,分析和识别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并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2建设项目风险定义研究风险管理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最早是由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的。德国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研究企业风险,但主要是基于保护企业为目的的理论研究;1921年,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转移和回避的一些措施和方法;1931年美国PMI最先倡导“风险管理”的概念,从此,在一些大企业中不断地探讨和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战后西欧经济恢复期间,欧美修建了水利、能源、交通、电力等工程,由于项目的规模大、投资时间长、环境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众多等,1963年,美国出版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书,引起了欧美国家对风险的高度重视,促使风险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系统科学;1987年,美国研究学家Cooper和Chapmen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1993年,美国研究学者对风险的结构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研究[3];1999年,Tah和Carr在HRBS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定性评估风险的模型[4];Zdoganmeal在2000年阐述了风险主要源自于国家、政府和项目三个方面[5]。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个企业都会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从事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研究工作[6];美国还专门建立了项目风险管理机构,促使项目的风险管理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兴建了很多大型项目,如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黄河小浪底等,这些大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风险的管理技术和方法。1992年,重庆大学任宏博士首次提出工程项目风险全寿命周期的概念[7];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以三峡工程为背景,对大型项目的建设实施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8]。连香枝、傅玉成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做出了分析和评价;许谨良等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评价、分析、风险控制方法、风险的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等做了全面的定性分析研究;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的《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国际企业风险,代表了我国学者研究国际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实力;重庆大学肖维品教授将数理统计法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其研究结果对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目标控制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性及其发生的概率,其中项目风险的差异性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任何建设项目均存在不同的风险,研究风险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① 按照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划分,包括业主的风险、承包商、监理单位等风险。② 按照风险来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③ 按照风险可否管理划分,可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④ 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可划分为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由于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主体行为风险是研究的重要客体。13关于主体行为风险的定义近几年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的人为风险因素以及项目相关者的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模式[9]。Barnes指出,在项目管理中人为因素更应该受到重视,行为问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Cleland 指出在工程项目失败的19个因素中有9个失败因素是由项目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10];Au 和Clan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主体行为的决策模式和主体行为对风险的态度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11,12];Verma 等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决项目管理中由于主体行为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问题[13];“铁三角(iron triangle)”模型创立人Barnes认为工程项目管理革命将会出现在行为管理问题方面[14]。Weaver 研究表明培养管理者激发、沟通和带领团队提高各项技能是未来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15]。此外还有学者从项目沟通、项目成员信任、合作伙伴关系等维度去探讨项目主体行为和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杨君宝最早提出了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概念,并对其研究范围作了初步界定[16];向鹏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了模糊数学的主体行为风险评估模型[17];任玉珑等研究了工程参建者的行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了有利于项目目标实现的激励模型[18];何旭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工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进行了研究[19]。我国项目主体的行为风险主要研究停留在项目的外部环境、工程技术等硬性因素,忽略了项目组织管理以及项目主体行为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各个主体都是项目决策的活跃者,主体的行为与项目的风险息息相关。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的主体行为风险管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体行为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够强,不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没有建立相应的主体行为风险管理机制等。建设项目与主体行为风险的研究需考虑以下问题[18]。① 项目主体行为风险是决定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必须考虑主体行为风险并加以控制。② 需要对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诱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完善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指标体系。③ 运用各种技能和管理措施,减少主体行为风险,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对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风险的调查研究做出逻辑判断。例如,风险清单、排序图、分类层次图、基于影响图的风险分析以及分析框架流程图法等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论方法,考虑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确定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性,构建一个理论的数学模型;运用线性规划、数理统计以及多属性偏好理论等数学工具,通过定量计算与分析,得出控制风险措施的最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不断完善和改善。建设项目任何决策的做出都是以项目的各个主体更为广泛的目的、目标和策略的背景为依据的。所谓的项目主体是指可能影响项目决策结果,也可能被决策结果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建设项目主体一直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的主体主要包括业主代表、承包商、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项目主体在做任何行为决策时,都会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事实上,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们经常被迫摒弃某些行为和态度,而这些行为和态度,恰恰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为此,可以通过对主体行为风险的本质以及风险的诱因分析,建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另外引入博弈论的方法和理论,从根源上分析主体之间博弈的根源和动机,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为项目参建者提供相关决策和参考依据。项目的主体行为风险是指项目主体的特定行为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管理的程度比较高。项目的各参建者是项目的发起人、实施者和完成者,也是项目建设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管理者需要从项目主体各自的利益出发,运用各种管理技能和工具,协调和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满足他们的需求。本书对目前先进的风险管理原理进行吸收和运用,探讨降低建设项目实施中主体行为风险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对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以及确保建设项目高效运营具有重要意义。14主体行为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客观风险事件相比,主观风险可管理的程度比较高,可以通过理论和前瞻性的研究将主体行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重点研究的内容如下。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行为主体的内涵
1.2 建设项目风险定义研究
1.3 关于主体行为风险的定义
1.4 主体行为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1.4.2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识别、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分析
1.4.3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分类及其分析
1.4.4 建立建设项目主体行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4.5 建设项目中主体行为风险的博弈分析
1.4.6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2章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相关理论
2.1 建设项目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建设项目的定义
2.1.2 建设项目的特征
2.2 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 风险的定义
2.2.2 风险的要素
2.2.3 风险的基本特征
2.3 建设项目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2.3.1 建设项目风险的定义
2.3.2 建设项目风险的分类
2.4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2.4.1 建设项目主体的概念
2.4.2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定义
2.4.3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特征的分析
2.4.4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第3章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3.1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识别
3.1.1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识别的特点
3.1.2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识别的过程和方法
3.1.3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内部风险识别和分析
3.1.4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外部风险识别和分析
3.2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分类及其分析
3.2.1 与业主代表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2.2 与承包单位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2.3 与监理单位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2.4 与设计勘察单位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2.5 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2.6 与供应商单位有关的主体行为风险
3.3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3.3.1 各利益相关主体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
3.3.2 基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主体行为风险
3.3.3 参建各主体自身能力的不足
3.4 工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传导机制

第4章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综合评价
4.1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4.1.3 指标体系的优化
4.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评价指标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义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4.3 重庆市某建设项目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抽样数据

第5章 建设项目中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5.1 项目实施阶段主体行为对成本控制的博弈分析
5.1.1 监控主体与被监控对象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1.2 监控主体与被监控对象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 基于委托代理的建设项目主体的激励机制博弈分析
5.3 主体行为合作策略博弈分析

第6章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控制措施
6.1 提高主体组织能力
6.1.1 加强组织风险管理
6.1.2 加强文化风险管理
6.2 加强项目所涉及的合同风险管理
6.2.1 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6.2.2 签订合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6.2.3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6.2.4 合同的结算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6.3 建立建设项目主体行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6.3.1 激励理论概述
6.3.2 激励与约束理论的整合
6.4 增进项目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
6.4.1 报告系统
6.4.2 信息编码体系
6.4.3 项目资料及文档管理
6.5 构建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预警系统
6.5.1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预警系统的逻辑流程
6.5.2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机理
6.5.3 建立建筑项目主体行为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第7章 主体行为风险研究的发展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