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06381
  • 作      者:
    《月读》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本书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针对性:

  1.分类选句。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分十二类摘引名句。每类先就该词(如富强)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按朝代顺序摘录名句并逐条解读。
  2.名家名句。注重出自名家名著名篇中便于记诵、文质俱佳的经典名句,注重选择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名句,注重提炼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名句。
  3.解读到位。每条名句附精要解读,根据原句内容,或介绍背景情况,或就大意深入阐发,核心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词的内涵进行阐释。
  实用性:
  1.点明每条名句最适宜使用的场合,方便引用。
  2.每条名句均附详细出处,方便核查。
  3.目录按12个关键词,附所有名句原文,方便查找。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是一本从中华传统经典名句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册。
  习总书记说:“我们树立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文化里去找精气神。”我国优秀传统经典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如“以百姓之心为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合故能谐”“民无信不立”等等,这些历经沉淀的经典语录,其蕴涵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为纲,遴选中国古代(截至晚清)名家名著名篇的经典名句,提炼蕴涵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传统价值作为基本资源,赋予时代新内涵,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展开
精彩书摘
  (民主)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大意】
  对众人都厌恶的人或事,仍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厌恶;同样,对众人都喜欢的,也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喜欢。
  【解读】
  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分析民意的问题。民主,简单地理解,就是多数人做主。但对民意的尊重却不等于简单的民意叠加或者谁人多谁说了算,因为特定情境下,公众情绪可能出现盲目、偏激等非理性特征,从而产生“民意失真”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取民意后,还要认真分析、仔细研判,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所以古人又说,“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这也是孔子在面对“众恶”“众好”的情形下,仍然坚持“察”的原因。还有一次,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种不盲目轻信多数、谨慎抉择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准确分析、理解、把握民意,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在重视民意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决策。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大意】
  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使船倾覆。
  【解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由魏徵向唐太宗进言而广为流传,而它最早出自《荀子》。《荀子》中的这句话,一方面继承了“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对王朝轮替、易姓改号的诠释,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句中排除了“天”的因素,而将“庶人”即百姓放在独一无二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其实一直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是,道理虽然看得透,能不能遵从却是另一回事。因为水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平静之中,平常人们看到的只是水的平静,却往往忽视了水的力量。而待到水波不宁、狂风骤来,却已为时过晚、不可弥补。百姓的力量最可敬,也最可畏,这正是这一句简单话语所蕴涵的深邃意义。这句话强调了要重视百姓在国家的重要地位。
  (文明)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大意】
  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这是客观情形。
  【解读】
  战国时期,陈相向农家学者许行学习,并对孟子说:“如果依照许行的学说实行,那么市场上的物价就不会有两样,国中就没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布和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各种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孟子听后反驳道:“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啊。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制作做工精细的鞋吗?这个主张,只会使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干虚假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呢?”
  的确,世间事物无论多么相似总会有差别,而这种差异是应当得到正视和尊重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明因不同而产生交流和借鉴,“万物和谐”的真谛正在于此。这句话常用来说明事物具有多样性是客观规律,进而引申为文明也具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借鉴。
  (自由)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大意】
  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法则。
  【解读】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儒家虽然强调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与品行塑造,但并不代表舍弃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思想的成熟,对于事物、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与感悟,最终臻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违反外在训诫律令和内心道德法则。
  这样的境界无疑正是人格的高度自由,因为一旦达到心我合一、思想与言行合一的化境,也意味着再没有什么可以对自由构成束缚了。而这六个阶段的认识与实践历程也告诉我们,要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必须经过长期的人格情操与道德修养的艰辛磨练。这句话常用来说明人身心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得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清严复《群己权界论》
  【大意】
  一个人追求自由,应当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界限。
  【解读】
  严复是近代第一位将现代“自由”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传统文化中,自由一般指自然而然的哲学状态;但现代文明中的“自由”概念,多为政治学的专用名词,指人所享有的权利。严复认为自由是“生人所不可不由之公理”,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但同时也强调个人自由的实现要以不侵犯其他个人与群体的自由为前提。
  对自由最大的误解,往往在于以为自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严复阐释的这一定义,正是对现实中自由权利最准确的界定。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就指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行动,由此获得的自由才是完整的,否则,以他人的不自由来作为换取自我自由的代价,也就彻底背离了自由的含义。这句话常用来指社会学意义中自由的相对性。
  (法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大意】
  只有善德而无法律支撑,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而不通过仁政推广,不可能让法律自己产生效力。
  【解读】
  孟子认为,即使像鲁班那样的能工巧匠,不依靠工具,也不可能做成器物;即使像师旷那样的音乐家,不依靠音律,也不可能谱写乐曲;即使是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不依靠仁政的实施,也不可能治理天下。一切都需要有所凭借,仅有美好的品德或威严的法令都是不可取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途径。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任何一部法律,其有效实施的终端都在于法律的执行。但法律的执行不能只依靠强制手段,必须与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文明文化等结合在一起,才能逐渐发挥作用。尤其是善与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治与法治,更需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句话常用来阐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也用来说明法律的效用在于实施。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大意】
  制定法律,自己却触犯,还怎么给下属做榜样呢?
  【解读】
  东汉末年,曹操曾经颁布军令:“将士不许践踏麦苗,违反者处死。”不料,他的坐骑受惊,踩进了麦田。曹操为了严肃军纪,命令主簿(相当于秘书长)定自己的罪,主簿不肯,曹操就说了这句话。最终,曹操拔剑割断了自己的头发,以此代替斩首之刑(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将士看到这一幕后,知道曹操有严格执法的决心,就更不敢违犯军令了。
  曹操以身作则,显示法治决心。想要搞好法治,领导者的表态固然重要,但下属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看他怎么做,而非怎么说。平时说得再多再好,如果一旦问题涉及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就变了调子,这样的领导者也是没法搞好法治建设的。这句话常用于指出领导者在法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敬业)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大意】
  专心于学习,与同学融洽相处。
  【解读】
  这是“敬业”一词的最早出处。《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作品,它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有“三年视敬业乐群”一句,意思是入学第三年要考察学生是否专心于学业,能否和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敬业不再专指学业,而演变成对工作、事业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乐群”则是在敬业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
  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并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这句话常用来激励人们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共同走向事业的成功。
  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宋朱熹《名臣言行录》
  【大意】
  一个人一时一事严于律己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清正的作风。
  【解读】
  这句话是北宋名臣韩琦说的。韩琦历经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无论显达还是失意,他始终没有以权谋私,也不曾疏于职守,而是殚精竭虑,尽忠报国,从始至终。
  历史教训表明,一时敬业不难,难得的是整个职业生涯,都能够做到不贪图逸乐,尽职尽责,完成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重道远,一丝不苟地敬业工作的同时,更要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句话常用于提醒后人修身行事都要坚持原则,持之以恒。
  (友善)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大意】
  所谓仁,就是内心自发地去爱人。
  【解读】
  《解老》是韩非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与阐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思想凌厉、论述精辟;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理念深邃、视野广博。凌厉的法家与深邃的道家相结合,围绕着儒家推崇的“仁”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且通过法家之口阐述的道家之“仁”,恰与儒家“仁者爱人”的诠释不谋而合,个中思想值得玩味。
  这句话旨在阐明“仁”的本质——发自内心地去爱人,其外在体现就是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人,这也是人对于生命的基本同情、悲悯与关怀。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尚且可以看到友善的积极意义,当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阶段更有必要提倡和践行友善这一价值观,以此来呼唤爱心与善举,让友善之春风吹拂神州大地。
  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宋陆游《示元礼》
  【大意】
  倘能做一个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好人,即使是一介布衣,也无愧于高官显贵。
  【解读】
  这句诗出自陆游写给孙子元礼的《示元礼》。全诗写道:“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陆游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又受到孙子元礼体贴入微的照顾,愈发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大发感慨:做一个人们啧啧称赞的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哪怕永远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在任何高官显贵面前也绝无愧色。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在于取得了什么名号,博得了多少荣誉,获得了多少头衔,更不在于当了什么官,当了多大的官,或当了多久的官。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帮起,让自己的“正能量”如同水波一般一轮一轮扩散开去,那么,“友善”之光,必能长久地普照中华大地。
  ……
展开
目录
富强
3 概述
5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5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6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7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8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8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9 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
10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11 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
11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
12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13 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
14 渊深而有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14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5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16 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16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
17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
18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9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9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20 古之善政贵于足食,将欲富国必先利人。
21 思富国便民之事,莫若端本,尊以农事。
22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2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23 观其君子之众多如林,则知其国之盛;观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国之衰。
24 藏富于民,国赖民安。
25 国强须赖群贤辅,孤特何为任一身?
25 苟我不弱,天下无强兵;苟我术周,天下无险地。
26 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
27 谓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
27 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
28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29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
30 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
31 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3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民主
33 概述
3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5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36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37 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38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3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9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0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2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
42 夫民,神之主也。
4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4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44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45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6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47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47 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
48 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49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
50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1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
51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52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53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54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55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5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6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57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58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58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