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新常态”
一、如何理解“新常态”
“新常态”,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2011年,“新常态”一词每个月出现700次。2010年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重新提出“新常态”概念,以反映美国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状态,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是简单的皮外伤,而是伤筋动骨。危机之后的新常态是经历多年非同寻常时期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新常态”下世界经济五大新特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全球经济是进入一种新常态,还是尚且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值得人们关注。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经济主要是指过去一轮增长的长周期内世界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主要依靠全球化资源配置、科技革命和创新、新兴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发展推动的世界经济大繁荣的特征。而所谓新常态,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增长衰退,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和再平衡的过程,经济增长面临去杠杆化、再平衡以及新的动力转换,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资产负债表重新修复等新常态下的一系列新选择。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新特征有以下五个。
第一,世界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转向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化推动下的传统分工体系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型经济体(中国、印度)逐渐转向扩大内需,消费型经济体逐渐实行再工业化,能源型经济体也因为页岩气技术等新能源革命而发生结构性调整,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当中;生产型经济体、消费型经济体和能源型经济体的旧分工体系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原来主要由欧美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滑。随着世界各国走势分化、结构分化、周期分化,各国调控政策也出现分化。2015年发展分化是全球经济的新常态。美国经济增长加速,政策利率上升;欧洲和日本经济继续低迷,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也保持增长态势分化,中国和印度继续中高速增长,俄罗斯、巴西等将出现衰退或零增长。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面临新的转换。后危机时期新科技革命和新能源革命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的创新驱动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培育和形成中。
第四,中国经济将继续发挥对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引领作用。危机时期到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结构性调整,创新驱动的新动力正在形成。
第五,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美经济也会走向新常态。目前中美经济需要各自调整结构后达到更高层次再平衡,形成中美经济新常态。目前美国在强调消费拉动的同时,也在扩大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中国开始积极扩大内需。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五大核心特征
对中国来说,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资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
从贸易渠道看,伴随着发达国家一轮史无前例的加杠杆,其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从资本渠道看,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一轮又一轮的QE浪潮,推动全球流动性迅速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转。
自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在本轮调整中呈现出几个新现象:一是随着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整体性通货紧缩;二是随着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业水平并没有恶化,反而在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依然不错,但总体金融风险却在持续上扬。传统的周期理论和发展理论都不能很好解释这三大现象,但潜在经济增长理论与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却能够充分说明这三个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导因素不是传统的总需求不足,而是潜在增速的回落,不是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的趋势下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成为“三期叠加”。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整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是中国领导最高层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中国经济,表明中国经济进入GDP增长速度中速化、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化、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弱化的新阶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具有五大核心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从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2001—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值为104%;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7%~8%。2014年一季度增长74%。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速只要达到7%就好。李克强总理做公开经济报告时指出,如果中国每年维持新增1000万的就业,中国经济增速只需要72%就可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8日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一是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中国正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第三产业衡量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这是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二是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三是中国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如京津冀京津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京津带和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群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四是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第三,要素供给的新常态。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资本形成的增速将随着储蓄率有所下降;土地、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低土地成本、低能源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国依靠扭曲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一是短时期内技术水平难有大的突破和提高。二是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有所减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再配置带来的整体生产率上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但我国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出现下降趋势。
第四,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应是稳健温和的。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包括:一是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二是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三是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保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的宏观政策,表示宏观政策结束了刺激依赖症。保增长是底线,在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控风险仍是当前宏观政策的焦点之一,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周期性原因主要来自债务扩张和随后的政策紧缩效应。2008年危机之后中国的强力刺激措施通过债务扩张实现经济的超常反弹,杠杆率上升之后,产能过剩和局部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无以为继,只能通过痛苦的债务紧缩过程实现去产能、去杠杆目标。去产能的典型表现是PPI连续26个月负增长。另外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统计,杠杆率上升的具体表现是,2007年中国非金融企业总负债占GDP比重为186%,但201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66%。
第五,改革与完善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常态。中国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不平衡,一是内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外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凭借低成本优势扩张贸易和经济增长上升红利吸引海外投资,形成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由此导致外部储备积累金额上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受技术和能源结构限制碳排放量以及环境污染影响世界气候环境;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位于中低端制造业,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国际进口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以这些外部不平衡问题对中国发难,比如汇率操纵指控、贸易争端、气候谈判、高技术转让限制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和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应该从中国安全战略的高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内部和外部结构优化,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将是中国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企业如何理解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全球企业需要拨开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迷雾,思考企业在“新常态”中的定位,以适应经济的变化。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谁是新的消费者”,“新的消费模式”,“新界定的营销方向”等问题。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有哪些新的规律,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该抓住哪些机遇。
一、“新常态”新在何处
所谓的新常态主要新在五个方面:
第一,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1998—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2014年1—5月仅为58%。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常态”下,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
第二,在“新常态”下,企业需要重视质量提升。中国大企业对国内GDP增长率有高度依赖性,特别是对GDP增速下降高度敏感。中国大企业都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年里,政府强化了经济周期,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强化了企业对经济干预政策的依赖。但从2011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到现在,我国经济周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经济下行后进入连续十几个季度的经济下行阶段。尽管从2013年提出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但仍然有多个行业的多数企业对大规模政府投资出台寄予希望。当前中国经济的政策不是追求GDP高增速,而是短期不失速、中期调结构、长期促改革。只要在合理区间,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也是能够容忍的。一方面,要以就业和民生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时期,必须提高增长质量。
第三,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第四,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第五,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中国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拥有海外并购以及向海外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两大机遇。海外并购能够为中国带来研发机会,使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同时,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将这些产业转移到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地方,能够利用当地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创造发展条件。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尤其是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不可阻挡。
二、“新常态”下企业的五大机会
面对“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强身健体,同时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少讲“逆势而上”,多说“顺势而为”,关键是要抓住五大机会。
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尽快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步伐,始终使企业走在“新常态”的潮头。马云提出从过去的IT到DT,由大数据带来的新一轮革命。在互联网电商、金融、搜索、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阿里巴巴都有布局。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的改革机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结构,“新常态”为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改变企业僵化、缺乏活力的经营体制,将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城镇化。现在农村的城镇化更多的是让农村有好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好的医疗和教育等。新型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产阶级群体的孕育,为企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四,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总体上还很陌生,很多企业尚不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来配置资源,发展自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走在市场高端同时有能力创造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第五,国际化。中国企业全球化由过去的产品出口到海外设厂,到现在资本走出去做并购,全球化的机会到处都是。中国全球化未来重点工作是解决现在制造业因为高成本、高要素的增长带来的困境,可以到海外收购渠道来提升自己的产业链地位。
三、“新常态”下企业的六大新谋略
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企业应沉着应对。顺利跨越,前程似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难料。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利益,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战略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
第一,智谋为先,审时度势。“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尤其是政府采取差异化调控政策过程中,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策略。“新常态”期,企业需要有新理念、新智慧;差异化时代,需要有差异化智谋。
第二,精专为上,强化主业。扩张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情况下,企业在有限精力下要收缩战线,不要再继续简单扩张,要向精、专方向发展;要立足主业,立足产品,做好品牌。要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要懂得整合资源,嫁接改造,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或国际企业,在其技术基础上实现独立创新,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捷径。
第三,资本为王,纵横联合。“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有效资产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以赴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纵向的、横向的、跨国产业的整合,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应该主动收缩被动的过长的资金链、担保链,优化企业股权、资本结构,做足金融资本市场。
第四,创新为本,科技引领。“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全球铺设网下营销大网络,大力发展国内跨境电商。企业决策者要懂得,过去造就富翁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现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联网行业,未来造就富翁的将是金融业。
第五,整合资源为要点。企业要学会将可利用的资源都整合起来,为己所用。因为“新常态”时期是结构大调整、资源大整合的时期,同时也是大浪淘沙过程。优势、竞争力、财富、机会,通常发生在边缘地带,边缘地带有更多发展新空间,要寻找机遇。
第六,管理为基础。中国企业已真正迈入现代治理结构的时代。对大企业、现代企业来讲,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可持续发展之计,也是基业常青的根本。
……
展开
——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黄海嵩
★本书依托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管理现实,从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入手,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十三五”规划的有效管理方法,拨开重重迷雾,破解“十三五”规划的密码,撬动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系统的、有效的方法,助企业成功地开创竞争新局面。
——《企业观察报》社长兼总编辑耿清智
★在“十三五”编制开年之际,各界必须未雨绸缪,运用新思维、制定新思路、谋划新路径。因此,我特别向广大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推荐此书,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高度谋划“新常态”下的“十三五”发展远景。
★长期以来,仁达方略致力战略研究,其研究高度达到了相对高的水平,在国内咨询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和独特创新性。此次,推出的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十三五”制定的国内外环境,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可能的发展机遇、规划的基本框架关键问题解决思路,这将为“十三五”规划提供极大的帮助与支持。本书具有极强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部难得的应时力作。特予推荐!
——兖矿集团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牛克洪
★对于很多需要编制“五年规划”的机构来说,每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总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仁达方略推出的这本书“应时应景”,解决了诸多痛点,可以为企业“五年规划”的编制提供很好的借鉴,化解“抓耳挠腮”之苦。
——资深财经作家严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