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和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0452
  • 作      者:
    韩震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章伟文,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历史哲学、易学哲学、道教哲学。

  黄义华,哲学硕士,江西省抚州市委党校讲师。

  蒋胜英,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它是我们民族长期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落脚点,因此它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书中,作者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方面详细展望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汉字中,“和”这个字,其字形采用“口”作
  偏旁,“禾”作声旁。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和”最初就是“相呼应”的意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和”字:“相应也。从口
  禾声。户戈切。”
  “相呼应”意味着有多种多样的不同因素项
  并存,这些不同因素项并不是不相关的,而是互相呼应、彼此配合,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在中国古代,“和”主要包含
  以下几种意思:首先是调和音乐中的各种音律,使之能成为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也就是说,将乐器所发出的各种音调、音
  色相调和,组合成完整的乐曲,或者就指各种声音的协调。
  如《广韵》这部书解释“和”,认为是“声相应”;《集韵》解释“和”,认为
  它有“调”的意思;《尔雅·释乐》也提出:“徒吹谓之和。”而《周易·中孚·九二》的爻辞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说法;《礼
  记·檀弓》也有“竽、笙备而不和”的说法,《尚书·舜典》则提出“律和声”;如此等等。
  其次,“和”除了有调和音律的意思外,也有调和饮食中各种味道的意思。
  同时,它也指那些非常适合众人口味的美食,如古代典籍中,就
  有“和味”的说法,“和味”指的就是适合人们口味的美食。
  如《礼记·礼运》说:“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这里的“六和”
  指的是什么呢?因为春天之味多酸,夏天之味多苦,秋天之味多辛,冬天之味多咸,酸、苦、辛、咸四味,如果再加上“甜”味,就是“五味”。甜味的作用是调和,有“滑”、“甘”之效;酸、苦、辛、咸,再加上滑、甘,这就是“六和”。
  《礼记·礼器》说:“甘受和”;《周礼·天官》说:“内饔掌王及后
  、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在中国古代,“和”还可以指人性情修养的理想状态。如《礼记·中庸》所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人们总会感受到喜欢、愤怒、哀伤、快乐、害怕、厌恶、欲求得到等种种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和表达,能否当于其理而合其度,是人们所关切的。如果人们的种种情感在发出时总是合理而适度的,则可以称之为“发而皆中节”,如此则可以说是“和”。
  在汉语中,从“和”字又可以引申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多种含义,如人身体阴阳协调,可以称为“和适”;身体不健康,调治、调适身体,叫“调和”;为人处世性情好、脾气好,可以称为“平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则是“和睦”;激烈冲突的双方不去争战,称为“和解”;弈棋或赛球等体育比赛结局不分胜负,称为“和局”;依照相近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以诗赋相酬答,称“酬和”;乃至气候温暖,也叫气候“温和”;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虽然“和”的意思很广泛,但一般都有不同因素相应、配合得当之意。
  《说文解字》解“谐”,说:“詥也。从言皆声。户皆切。”认为“谐”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皆”作声旁,就其字义来说,“谐”有融洽、协调的意思。
  《说文解文》以“谐”有“詥”之意。中国古代另外一部书《广雅》提出“谐”有“耦”之意,耦则为双,引
  申为多。《玉篇》则认为,“谐”谓:“合也,
  调也。”从这个角度来说,“谐”有多而融洽之意。
  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典籍关于“谐”,更多地
  从“和合”、“协调”的角度来予以解释,如:
  《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
  《尚书·舜典》说:“八音克谐。”
  《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怨。”
  《淮南子·缪称训》:“阴谐知雨。”
  另外,《说文解字》中,与“谐”意思相近的还有“燮”,“燮”不仅与“谐”音同,而且它本身就有“和”之意,《说文解字》解“燮”为
  :“和也。从言从又炎。” 古代有“燮和”之说,“燮和”即“协和”,有调和、治理的意思,如:
  《尚书·顾命》有:“燮和天下,用答
  扬文、武之光训。”
  《新唐书·苏瓌传》:“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在《说文解字》中,“谐”与“协”的意思也有相通之处。《说文解字》解“协”
  :“众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协”之意,认为:“各本作众之和同,非是,今正。同众之和,一如同力。”
  还有人认为“协,众人同声应和”,引申开来,则还有“同心之和”的意思。
  关于“谐”字的词组,中国古代有
  “谐声”、“谐韵”等,“谐声”指汉字六种构字法中的一种,这六种构字法分别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其中,“谐声”也就是“形声”,指的是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有时候,“谐声”也指声韵谐和。
  如唐李绅《皋桥》诗:“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所谓“谐韵”,指的是“押韵”。
  如清代学者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渔父》之辞,未尝谐韵而入
  于赋。”
  近代学者章炳麟 《与杨树达书》:“《诗》三百篇之谐韵,盖与今之南北曲同,以平上错杂相谐,不得谓古上声也。”
  此外,中国古代有“谐比”之说,其意指和谐亲近,或者文章、诗词按韵排比成句;也有“谐从”之说,指和顺之意;其他诸如“谐畅”,亦作“谐鬯”,指和谐流畅,其中的“鬯”通“畅 ”;“谐度”指合于音律、法度的标准;如此等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如何理解“和谐”与“和谐社会”
一、如何理解“和谐”
二、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民族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章 “和谐”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理念
一、“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二、“和谐”是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基础
三、“和谐”是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规范

第四章 “和谐”是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价值理念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广泛“和谐”提供保障
二、社会主义倡导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的真实“和谐”

第五章 “和谐”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
一、以“和谐”作为世界普遍文化价值理念的理论依据
二、以“和谐”作为世界文化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