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新管理书架·非常之道:德鲁克管理思想精粹》:
远离夸夸其谈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清朝同治时期的重臣曾国藩,论资质天分并非绝顶聪明之人,但他一生谨守孔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埋头苦干,从不说空话,在选择朋友和部属时,也以此为标准,远离夸夸其谈者,最终成就功业。曾国藩常说:“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方可大可久。”他把实干作为选人的第一标准,坚决不用浮滑之人。
曾国藩早年在翰林院时,曾认识一个叫庞作人的庶吉士,曾国藩看他好说大话,不着边际,于是就和他断了往来。后来,当曾国藩事业有成,官至两江总督、领导四省军务时,庞作人慕名来见曾国藩,希望凭借自己是曾国藩的故旧而谋得官职,但曾国藩怎么会用这种夸夸其谈的人呢?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叫庞作人的,自己一无所知,但是却偏偏爱讲学,早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讨厌他了。今天他又来,看起来为人更加卑劣无知。”在曾国藩看来,假如一个人实干但缺乏才华,也可以委以重任,让他在实践中成长;如果某人有才华,但无实干精神而夸夸其谈,则绝对不能重用,这种人平时难以管理,关键时刻往往导致事业的失败。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40万大军被坑杀,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促使赵国早亡;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同样夸夸其谈,理论上头头是道,一旦放在实践中让其担当重任,却在关键时刻导致行动的失败,使诸葛亮的北伐大计难以成功,自身也差点命丧敌手。曾国藩也谆谆告诫部属,要远离夸夸其谈者,否则必致失败。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曾国藩发现义字营管带吴国佐自视甚高,自以为可当天下任,不屑于从小事、实事做起,遂写信肯定他的志存高远,但同时告诫他“以脚踏实地,事事就平实上用功”。但可惜的是,吴国佐并未把曾国藩的告诫放在心上,结果导致在战争中失利,曾国藩不得不坚决予以撤换。吴国佐从此再未得到重用,不得不结束了军旅生涯。治国理政如此,管理企业也是如此。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联想的成功离不开柳传志,柳传志的成功靠的是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柳传志自己说:“创业的时候,我没高报酬,我吸引谁?就凭着我多干、能力强、拿得少,来吸引住更多的志同道合的老同志。要部下信你,还要有具体办法,通过实践证明你的办法是对的。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3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时,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他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他,最后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他做对了,表扬他,承认他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他做错了,他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他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在一些组织中,开会迟到是常态,虽有规章制度,但往往难以执行,为什么?这与最高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紧密相关。柳传志曾在联想作过一条规定:开20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任何人必须执行。这条制度实施后,柳传志本人迟到过3次,虽然每次都有原因,都情有可原——比如被困在电梯里找不到人帮忙请假,出来后迟到了,柳传志不作任何解释,自觉罚站。依靠这样的示范,其他的人迟到了就没有例外,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允许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如写下《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的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
展开